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開欄語:中國2020年前的政策路線圖《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終於揭幕,並帶來了極度驚艷:幾乎學者呼籲的所有改革都得到了眷顧——IPO註冊制、民營銀行、土地改革、戶籍、農民住宅等,就連國企改革也有重大理論創新。毫無疑問,可以預見未來的七年裏,中國經濟將進入再造階段。那麼,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股市、樓市、金融等領域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這場改革盛宴中,我們又該如何尋找機會?對此,本報將根據《決定》中相關的內容進行系列解讀報道。
股市的遊戲規則將發生顛覆性改變——在目前新股發行審核制的情況下,一家企業能否成功上市,取決於證監會的系列發審制度,而隨著三中全會《決定》“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的提出,今後,企業能否上市將由包括股民在內的投資者來決定。隨著這一遊戲規則的改變,目前股民最害怕的事情“新股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頑疾將得到根本治理,套用一位股民感嘆的話説,就是股市也將因此由“賭博”回歸到“投資”。
“目前,我國的新股發行制度實行的是審批制,由監管部門對排隊IPO的企業進行‘優中優選’,這就使得IPO企業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昨天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舉個例子,現行新股發行審批制度下,如果有1000家企業都符合上市硬指標條件,但因為監管層的審核流程或對市場承受力的考慮,企業必然要排隊上市,監管層要優中選優,只能有小部分企業可以幸運通關。”他表示,上市企業少,投資者多,“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新股發行“三高”即“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等頑疾就會久治不愈,不少股民炒股也因此成了“賭博”。
註冊制主要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準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申報。證券監管機構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不對發行人的資質進行實質性審核和價值判斷,而將發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決定。只要證券發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或者遺漏,即使該證券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監管部門也無權干涉。企業能否成功發行,由包括股民、機構在內的投資者“用腳投票”決定。
從長期看,現行的審批制因效率過低易造成新股供給週期與需求週期的錯配,特別是在熊市週期之初,大量牛市後期申請上市的企業集中IPO,很容易導致股市嚴重失血,這也是A股市場始終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註冊制能讓企業自由地選擇上市時間和上市規模,最終能否成功上市,則交給投資者來投票,從這個角度説,A股IPO從審核制走向註冊制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必要轉型。
國外多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資本市場運行情況證明,投資者炒新和新股發行“三高”很少會出現,即便短暫遭到爆炒,市場也會自動糾正對該股的誤判。美國社交網站臉譜是最好的例證,當時上市時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案例,但上市後投資者逐漸理性回歸,其價格曾一度大跌。
那麼,此次提及的註冊制什麼時候能落地?對此,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從核準制到註冊制是一項重大改革,過渡有一定難度。而董登新認為,只要法律層面跟得上,註冊制很快就能破題。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實施了註冊制,也不意味著放開發行,市場上會涌現出大量的新股,因為註冊制下發行新股也需要滿足監管要求以及交易所的上市條件。最重要的是,成熟市場是由投資者的情緒以及資金的流入流出決定了股票供給。
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
關鍵詞
股票發行註冊制
原文: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
點評: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註冊制是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成熟股票市場所普遍採用的一種發行制度,美國是這種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監管重心放在二級市場,一旦發現公司欺詐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則所有在文件上簽字的公司高管及證券仲介責任人均需坐牢,一般為20年左右或更長。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讓投資者去識別真正的好公司,是全球通行的做法。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
投資提示
十余板塊將走紅
從投資機會的角度分析,《決定》中涉及的土地、文化産業、環保、生態、國企改革等多項內容將使得文化傳媒産業並購重組、國企重組整合、軍工、泛自貿區概念股等受益並産生中長期利好。
如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未來土地制度或將迎來重要性的變化,而土地流轉政策也將對相關的行業構成實質性的刺激。從投資計劃上可以分析,土地流轉概念股、擁有農業用地、工業用地概念股可以持續關注,而此項改革將對房地産行業構成利空性影響。再如,《決定》中明確指出,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審核制改註冊制是中國股市一項革命性的突破,上市公司數量將大大增加,此項規定最受益的是券商,投行業務有望再次成為最賺錢的一塊,這也是上週五券商股集體井噴的直接原因。
此外,由《決定》帶來的投資機會,還包括文化傳媒産業並購重組、國企重組整合;大數據、雲計算概念股;水、電、氣等公用事業股;電信、金融、石油等壟斷産業放鬆管制的機會;醫療機構、養老産業概念股;環保股,泛自貿區概念股等。
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