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政策倒逼 信託業尋求轉型之道

發佈時間: 2013年11月07日 1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10.13萬億元,這是信託業三季度末的資産規模。11月5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佈了2013年三季度末信託業的數據,實現了同比35.61%的增長。目前,信託業超越保險業成為我國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主體。

  神秘的信託業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直接接觸到信託企業,那麼信託業到底是什麼樣的金融機構呢?

  新中國的信託行業肇始於1979年,當年在鄧小平等人的支持下,由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創辦了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這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家信託公司。雖然成立相對較早,但是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信託行業定位並不明確,處於什麼都能做什麼都不是其主業的階段。於是信託行業在1982年、1985年、1988年、1993年和1999年進行了行業五次清理整頓。

  2003年,隨著信託業的監管機構——銀監會的掛牌成立,中國信託業把主業定位於代客理財。隨著定位的清晰以及經濟大環境的快速發展,信託業迎來了一波發展的高潮。但是,同樣定位於代客理財業務的還有基金行業,這就導致了兩者在投資市場,即股市與債市的重疊,區別僅僅在於信託的門檻是5萬元,而基金的門檻是1千元。

  2007年是中國股市狂飆突進的一年,當時各路資金流入股市,給監管帶來極大的麻煩,於是我國信託業迎來了第六次清理整頓,最主要的一個變化即是投資門檻變為100萬元。從此,信託業與普通人徹底分開。

  禍起影子銀行

  2008年以後,由於股市暴跌,基金等理財産品遇冷,而信託産品則能夠提供相對固定的收益,同時還有隱形的保本承諾,這使得信託業迎來了最快速的發展期。更為重要的是,信託通道業務,讓信託成為除了銀行之外的另一個融資平臺。

  所謂通道業務,就是指借款者(企業)與貸款者之間的通道,這一過程也令借款者持有一種名為信託産品、而非貸款的投資。由於很多時候企業需要錢而銀行也願意放款,只是由於種種政策限制不能如願,所以資金的供需雙方就通過信託公司所發行的信託産品來發生實質性的借貸行為,於是信託公司變為了平行于銀行,可以行使銀行融資功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即影子銀行。

  重慶銀行是其中的一個樣本。10月25日重慶銀行于香港發佈招股説明書,在這份厚達近600頁的招股説明書中,人們可以從中窺視到信託作為影子銀行的存在。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6月末,重慶銀行已經通過信託受益權投資向地方政府投資了人民幣69億元。而截至2011年年底,其信託受益權投資僅為人民幣6億元。截至6月末,重慶銀行持有的信託受益權餘額為人民幣264億元。與此相比,該行2011年末在這個方面的投資可以忽略不計。

  在該行投資的信託産品中,約40%提供給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産項目、煤礦商以及化學工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均是銀行監管部門限制銀行直接放貸的領域。

  監管逐步加碼

  “銀子銀行本身不是問題,但是至少十數萬億並且還在不斷膨脹的規模,就是個大問題了!”中建投信託研究員王苗軍説。

  以信託資金流入房地産為例,銀行資金通過信託公司隱形放貸給開發商,開發商拿錢用來買地開發樓盤,另一方面,民眾通過銀行貸款購買樓盤。在這個交易循環鏈條下,信託公司、銀行、開發商、普通民眾都參與其中,而房價是最為核心因素,一旦房價出現劇烈波動,則很有可能打破整個循環,引起金融市場無法估量的影響。同樣的危險也存在於透過信託投向的地方政府貸款。

  為了規範與防範信託影子銀行風險,銀監會、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人民銀行于2012年12月24日聯合下發《關於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簡稱463號文。該文規定地方融資平臺不能再通過影子銀行融資,其目的是為了防範地方債務風險並控制影子銀行的規模,儘管並非針對信託行業,但463號文同樣打擊了信託業。

  緊接著,今年3月25日中國銀監會下發了2013年第8號文——《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該文明確了什麼是“非標資産”,即信託産品。文件要求銀行嚴格控制所持有的非標資産的總額。“這無異於把信託業的一個主營業務掐死。”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表示。

  更嚴格的監管政策還在後頭,上個月首批11家銀行同時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銀行資産管理計劃兩項試點工作,試點發行時間為10月18日,22日完成繳款。所謂“銀行資産管理”,就是允許銀行吸收公眾資金,真正發起代客理財業務。所謂“債權直接融資”,便是指銀行所募集成立的理財産品可以直接購買企業債。這兩條加在一起,銀行就可以像信託一樣去做代理理財業務了。

  三種轉型之道

  “信託公司未來業務的邏輯起點必須進行切換,即從融資方的融資需求切換到投資方的投資需求上來,即更多地立足於委託端客戶的理財需求開發、設計相適應的信託産品。”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指出,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産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相應地,未來驅動業務發展的核心因素將不再是簡單的外部機會,而是精細的內部專業化能力。

  近年來,信託公司不斷推出具有資産管理性質的投資信託産品和具有財富管理性質的服務信託産品。

  比如,多家公司開發了現金管理類開放式信託基金,滿足了流動性偏好的投資者需求;一些公司推出了具有品牌標識的“全市場配置”型資産管理信託産品,力圖構建覆蓋流動性管理、融資、投資等多方式運用,且跨期限、跨領域和跨標的配置的系列化、標準化資産管理産品線,以滿足不同偏好的投資者需求;一些公司在證券投資等傳統投資領域以及不動産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實物資産投資等另類投資領域嘗試了具有組合管理特點的信託産品;不少公司還推出了“TOT(信託中的信託)”、“TOF(基金中的信託)”、“FOF(基金中的基金)”等基金組合管理的信託産品;許多公司也一直在探索“家族信託”等高端私人財富管理業務。

  事實上,信託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適應市場變化的業務模式的探索。(央視網記者 包徵宇綜合報道)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政策倒逼 信託業 的新聞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