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乳業重組大棋:牧場問題仍是死穴

發佈時間: 2013年10月31日 1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爭吵多年的牧場問題,此次還是沒有定論。

  今年以來,乳粉行業的政策調整密度可謂空前的高:

  5月1日開始實施新版《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新規在通關時間、進口相關成本等方面對小貼牌進口商影響較大;

  7月2日,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對合生元、雀巢、惠氏、多美滋、美讚臣、雅培等國外乳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

  8月初,因新西蘭恒天然乳蛋白粉“肉毒桿菌事件”,國家對新西蘭原料奶粉停止進口;

  8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組織形成的《企業生産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3版)》(徵求意見稿)發佈。核心在於進一步嚴格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準入與生産許可條件,鼓勵企業採用濕法加工工藝生産嬰幼兒配方乳粉,提高對嬰幼兒配方乳粉奶源基地建設,以及生産加工佈局、技術裝備更新等方面要求。該細則出臺後,監管層將對乳企開展食品生産許可證審核換發,重新核定生産資質;對奶源質量無保障和生産技術、設備設施、檢驗檢測條件落後的企業實行停産整頓,經整頓仍不能達標的,堅決予以淘汰;

  9月1日,海外代購關稅額大幅提升,免稅額由原來最高500元降至50元;

  10月16日,商務部確認,首批選定10家奶粉品牌于10月底開始試行奶粉藥店銷售。
  除上述一般性政策外,工信部正在醞釀一個對全行業影響巨大的政策,即正在編制的國內嬰幼兒奶粉行業重組方案。據媒體披露,在這份《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方案》中規劃:第一階段為摸底調查;第二階段培育1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企業,前10家國內品牌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底第三階段工作完成,形成3-5家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最終配方奶粉企業整合到50家左右。

  業內專家表示,整合兼併的目的在於謀求安全的奶源。但對於業界最關心的牧場營建問題,直到現在,也沒能形成共識。

  誰來養牛?

  乳粉質量的關鍵是奶源的好壞已是業內共識,因此對於入選兼併重組的企業,工信部限定了兼併重組主體的資格:採用濕法工藝生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企業,所用原料85%為穩定可控奶源基地所産生鮮乳。

  對於這一規定,國內多家使用進口奶源的配方奶粉生産企業被排除在外,對此聖元國際集團董事長張亮就持有疑問,在中國生産嬰兒奶粉應該用進口奶粉使用幹法工藝生産,中國一年70萬噸配方奶粉,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原料奶粉直接生産,不過20多萬噸,“乳粉企業的專業是乳品加工,養牛之於乳粉企業是副業。資源、經濟、信心,進口大勢所趨,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

  其實在奶源建設上,究竟應該由企業自建還是專業分工是爭論已久的話題。

  早在2009年,國家討論奶源基地建設的時候,國家政策是建議企業自己養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中要求2011年底,乳製品生産企業基地自産生鮮乳與加工能力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這一要求在當時被大量企業反對——要達到70%的比例,企業根本負擔不起高額的奶源建設費用,後來爭論的結果就是把自建調整為可控,就是由産業鏈上專業做牧場的企業來提供奶源。

  專業分工的好處是專業牧場養牛非常嚴謹——在大量的前期投入下,牛或牛奶出現任何問題都會虧本,牧場不敢讓牛場出一點問題。“現在甚至有的國家乳業專業化到牧草都有專業的企業在做,並且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這樣下來檢測上即使稍有疏忽,也絕不會出現大的安全問題。把重點放在檢測産品的同時而忽視前端工作,檢測再嚴也可能出問題。”乳業分析師宋亮如是分析。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如果説專業分工,本身養牛的人就應是專業的。”但是否真的完全由專業牧場來做奶源?王丁棉的看法是市場還不成熟,條件不具備,“目前專業化分工的奶源供應佔比不到國內乳企所需的5%,國內80%的原料奶來自農戶、散養戶及其他個體戶。在廣東就有很多存欄在1000-2000頭奶牛的個體戶。即便未來8-10年,專業化分工的奶源也只能供應國內1/3乳企所需。”

  在一些專家看來,可控奶源和自建奶源,兩種模式並不矛盾。市場經濟講究專業化分工,但當前的中國乳業極度不發達,不適應也不符合專業化分工這種形式,只有在市場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時候,才能在專業化分工的情況下,保障奶源安全。

  怎麼監管?

  不管是專業分工還是企業自建的奶源,關鍵的還是對牧場的管理。“應對質量安全保障新要求”是本次工信部設計方案的初衷之一。

  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教授指出,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是“少數人管大多數”,因此監管成本居高不下,而國外很多乳業發達的國家卻不是這樣。

  蘇勇教授介紹,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以合作社為主導的産業鏈一體化組織模式,是世界乳製品行業較為主流的模式。在荷蘭,奶農以自發自願的形式組織合作社,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舉合作社領導層。合作社投資、擁有乳品公司,一體化控制乳製品的加工、銷售環節。乳品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也由奶農代表組成的薪酬委員會任免。在這個經濟組織中,奶農既是基層生産勞動的參與者,又是整個産業的所有者。

  “如果奶農因為産品不合格,就會被清出合作社。”蘇勇教授表示,此模式下産品不合格率極低,通常保持在千分之一以下,“多數人管少數人的模式,有效降低了質量風險和監管成本。”

  有關資料顯示,世界最大的6家乳製品公司,有3家屬於這種合作社一體化模式。

  資金支持什麼?

  在這場影響全局的重組方案中,鉅額扶持資金的流向也引起了所有企業的關注。

  據報道,工信部在方案中推出稅收優惠、財政扶持、金融綜合授信、發行股票和債券和被兼併企業土地開發收益5項政策措施和保障。此前消息稱,國家有關方面將會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貸款等方面給予300億元的資金支持。由於方案尚在報批待定中,很多細節並未明確。王丁棉表示,首批300億的資金是投入到奶源建設上,還是乳粉加工上,這需要各方仔細商榷。

  蘇勇教授指出,我國在奶源建設上與國外合作社形式相比,牛奶生産方式處於兩個極端。“要麼是三五頭奶牛的散戶奶農,要麼是大型乳製品集團鉅資興建的超大規模工廠化奶牛養殖場。過小和過大的規模,都會造成規模不經濟,導致我國乳品行業喪失競爭優勢。”

  據荷蘭某乳品公司大中國區發展總監阿瑟介紹説,荷蘭家庭農場的成功,得益於適度規模的中型牧場。“50-100頭奶牛的中型牧場,既可以承受添置機械化、信息化養牛設備的成本均攤;又能夠節約牛群規模過大造成的疾病防控、生態環境治理成本,還適合使用自家農場的飼料,降低長途販運的成本。”最重要的是,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使荷蘭奶牛不必“圈養”,而是“散養”在戶外草場上,因為這能使牛奶質量更有保障。

  備受非議的中國乳製品業態,究竟會在此輪大手筆的變革中走向何方,或許答案尚留待時間來揭示。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乳業 兼併重組 的新聞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