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駐首爾記者王剛
作為韓國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韓國的造船業在全球聞名遐邇,曾一度擠下老牌造船強國日本,成為保持多年的世界最大造船國。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船舶市場萎縮及中國造船企業的異軍突起,韓國造船業的地位岌岌可危。
本報記者近日造訪了世界最大的造船企業——現代重工蔚山造船廠,了解到包括造船業在內的韓國五大主力船業5年內將被中國追平,而韓國政府和有關企業正為此憂心忡忡。
引領韓國經濟的支柱産業
1967年8月24日是韓國造船史上的特殊日子。那一天,位於釜山的大韓造船公社舉行了6000噸級貨船的下水儀式。此後,韓國造船業不斷發展壯大,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造船大國。在此過程中,以造船為中心的産業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説,造船業是發展樸正熙式出口主導型製造業的典型成功案例。
此後,現代重工業、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業等造船業巨頭在韓國紛紛涌現,並直接帶動造船業邁向韓國的支柱産業。根據統計,1990年造船業首次位列韓國第五大出口産品,此後一直是五大出口産品之一。2011年韓國造船業達到最輝煌的頂峰,當年出口額達565.88億美元,佔當時韓國出口總額10%以上,成為韓國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
本報記者不久前造訪了世界最大的造船企業——現代重工蔚山造船廠。該船廠最早由現代集團已故會長鄭周永于1972年創辦,此後蔚山的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韓國最大的造船企業所在地。船廠佔地608萬平米,從業人員超過2.5萬人。目前擁有10個大型船塢和9個巨型起重設備,可以製造從液化天然氣船、海上鑽井平臺到超大型集裝箱船等各種類型船隻。目前年造船能力達70余艘。
在訂單量方面被中國超越
根據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和韓國造船海洋成套設備協會10月17日發佈的消息,韓國造船“冠軍”地位時隔3年可能再次被中國奪去。這是因為,今年前9個月,以訂單量為準,中國以微弱優勢領先韓國。但由於韓國鑽井船、液化天然氣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訂單較多,在訂單金額方面依然領先於中國。
今年前三個季度,韓國造船企業的訂單量佔全球的36%,達1086萬修正總噸(CGT),同期中國造船企業的訂單量為1168萬修正總噸(佔有率為38.7%),比韓國多出82萬修正總噸。以訂單量為準,韓國于2007年首次被中國超越,截至2010年已經連續4年位居第2位。雖然2011年及2012年重新奪回了第一的位子,但到今年第三季度為止,在訂單量方面再次被中國超越。
去年韓國造船業極其不景氣,不僅韓國造船業排名前三的STX陷入破産危機,就連現代重工業也決定面向50歲以上管理人員受理自願退休申請。
而在中小造船業密集的韓國南部煙臺地區,造船業面臨集體崩潰。去年10月,韓國23家中小造船企業中,除了一家以外其餘的都在進行結構調整,有的船廠因為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宣佈破産,還有的造船廠改為修船以期度過危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世界船舶訂單驟減,韓國的中小造船企業由於同質化競爭過於激烈而處於受到衝擊最嚴重的地位。在擁有5家造船企業的慶尚南道統營市,因為中小造船業的崩潰,不僅地方稅收大受影響,甚至連人口也出現下滑。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韓國造船業迎來一絲“春的氣息”,不僅訂單量持續增加,船舶價格也不斷上漲。韓國業內人士指出,2012年韓國造船業的業績曾非常糟糕,所以導致今年上半年業績相對看上去好一些。
還有分析認為,最近韓國船企訂單不斷,與中國政府加大對造船業的宏觀調控有關。
中國政府在8月初發佈了旨在解決本國造船業設備過剩問題的結構調整方案。具體方針是,在2015年之前嚴格控製造船業擴充設備,通過關閉、合併等方式整頓競爭力低下的造船廠。從長遠角度看,中國的船舶結構調整會解決船舶供過於求的問題,帶動船價上漲,對韓國造船廠也會産生積極影響。
造船業進入高科技競爭時代
目前韓國企業的危機意識非常強烈。根據韓國大韓商工會議所今年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的300家韓國企業中,有49.5%的人認為未來5年韓國的主力産業將會被中國超越,其中排名靠前的有造船(41.1%)、信息通信(38.1%)、纖維(31.1%)、鋼鐵(29.1%)等行業。
中國企業曾被認為在勞動集約型産業中具有優勢,而現在卻正在培養足以超越造船、IT(信息通信)、鋼鐵等韓國主力産業的競爭力。三星經濟研究所研究結果顯示,實際上中國已在零件、原料、設備、軟體(移動通信)産業方面具備了足夠的競爭力。
大韓造船學會會長趙相來表示:“就連韓國企業遙遙領先的海洋成套設備和LNG船等高附加值領域市場,中國也在以可怕的速度追趕上來”。
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今年3月份發表的研究報告稱,中國目前正不斷在曾經是韓國國內企業一直獨佔的鑽井船及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FPSO)等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海洋建造物領域成功中標。
韓國産業研究院研究員洪星仁表示:“即使韓國造船産業一直保持競爭力,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為止,韓國造船部門的出口額也將降至年均300多億美元。”
KOTRA中國産事業長樸韓進認為:“中國目前已經超越技術能力的追趕,到達了開始思考産品商品化方案以及品牌價值的階段。現有韓國企業不僅需要增強技術能力,更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産業領域來謀求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