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迫於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壓力,中國貨幣供給已然超常增長。從存量上看,中國貨幣供給量已遙遙領先全球。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給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給量(約75.25萬億元人民幣)還多出不止一個英國全年的供給量(2012年為19.97萬億元人民幣)。從增量上看,2012年,中國新增M2達12.26萬億元,在全球新增M2中佔比高達46.7%,這也讓美國、日本、歐元區、英國望塵莫及。
貨幣發行增長過快所帶來的金融風險令人憂慮。M2的快速增長凸顯出中國經濟運行中一系列深層次的各種問題:
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每況愈下。根據中國2012年97.42萬億元的貨幣供給和51.93萬億元的GDP計算,中國貨幣化率已然高達188%。按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的説法,這表明中國經濟貨幣化程度加深,一定意義上表明中國金融發展步伐加快。貨幣化率越高,則説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越低。2012年中國單位貨幣供給所推動的GDP産出只有0.53元。這表明中國每投放1元人民幣僅得到GDP産出0.53元。
二、經濟虛擬化。快速增長的貨幣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信貸增長與貨幣創造機制流出的。如果這些新創造出來的貨幣流向實體經濟,當貨幣流量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它就會以産品過剩和産能過剩的方式錶現出來。實體經濟供求關係就會隨之做出相應調整,貨幣的供給必然會自動收縮。當前的問題卻是,從銀行體系大量流出的貨幣只有少數進入了實體經濟,更多流向了非生産領域,比如房地産等。正是流動性氾濫導致了中國當下炒風盛行,炒股、炒金、炒匯、炒房地産、炒名人字畫甚至炒蔥、炒蒜。不是金融資産的各種實物商品以至最沒有流動性的不動産房地産都成為最佳的炒作對象了。
三、通貨膨脹壓力。快速增長貨幣的另一投放渠道是外匯儲備。截至3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44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鉅額外匯儲備固然是好事,表明中國有龐大的購買力,有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但鉅額外匯儲備會導致中央銀行通過外匯佔款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對國內物價穩定形成巨大壓力,當前我國通貨膨脹帶有明顯的輸入型性質。另一方面,鉅額外匯儲備也飽含着巨大的金融風險,一旦美元等外匯儲備資産貶值縮水,中國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四、社會信用風氣敗壞。流動性氾濫成災造成沒有對應商品物資的貨幣到處衝擊市場,此會嚴重敗壞社會信用風氣。貨幣商品中有虛假的,如何能保證其他商品不造假?毫無疑問,假風盛行,貨幣過度氾濫將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當前,中國明智的選擇應是放棄一味借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頂層設計,轉而實施有效的金融約束,着力調整經濟結構和分配結構。通過紮實的結構調整,追求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有質量的經濟增長。▲(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