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2.2%,從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位,佔國際市場份額比2007年提高2個多百分點,進出口結構優化,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3月5日 中國經濟網)
過去拉動中國經濟“三架馬車”中,首先是靠投資,其次是內需,然後是出口。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人口紅利即將結束,加上能源資源等束縛,中國經濟要再續“輝煌”,一靠深化改革,二靠經濟轉型;靠基建投資和出口拉動肯定是難以為繼的。
就在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北京表示,對2013年中國外貿增長形勢持謹慎樂觀態度,如果全球經濟形勢不發生重大突變,增長幅度將略微好于去年。
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僅為6.2%,與年初預定的“保十”目標差距不小。從前期的地方“兩會”的“經濟軍令狀”可以發現,不少出口大省對今年的外貿年度目標設定慎之又慎,集體調低。不少人認為,中國目前外貿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似乎走到頭了。
於是,我們把目光投向拉動內需、消費,並把城鎮化當作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十二五”規劃就是把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主攻方向,其目的在於努力構建一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以“換擋”方式轉換經濟持續增長的拉力。
我們不應作出這樣的誤讀——城鎮化等於“地産化”。
其一,“人的城鎮化”必須對土地和資金、勞動關係、戶籍制度等等要素作深入的改革推動,如果僅看到建幾棟高樓,鋪幾條馬路,拉高了多少消費率,那可能與我們最應追求的東西“南轅北轍”。
再者,“刺激消費、向內需轉型”已經提出許多年了,但效果仍不明顯。中國一直無法以內需的增量來代替地産、出口的量額。原因很簡單,內需本身就是一種“慢火熬靚湯”的調理過程,火太小熱不起來,太旺又會燒焦。刺激消費、內需真正的能量靠內在剛性需求,以及預期性需求。錢首先必須有,還要能花敢花,那種“前瞻後顧”,對將來深感有“後顧之憂”的,拿什麼來消費?而要做好這些,需要我們積極推進收入分配、社保醫療衛生等重要改革,而這又是需要一種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推進過程。
如此看來,經濟轉型“換擋”並不是要把老“輪子”丟了,中國經濟要穩中求進,必須把外貿的輪子擰緊了,“松”了會出問題的。
必須強調一點,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過去能有超出外界估計的發展增速,主要得益有二:其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另一個是“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外貿就是這二項利益能量的最重要傳導體;即使有負面的,但更多的還是積蓄與傳播正能量。
中國經濟的未來還得靠外貿、靠出口。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是201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國際市場低迷不單給中國外貿造成低迷萎縮,也給我國就業、居民收入等方面帶來很大影響。2011年國務院推出了促進外貿“國八條”,並在扶持措施的基礎上,改善投資與經營的市場環境。2013年1月份,中國外貿總額達2.17萬億元人民幣,實現比增26.7%,特別是對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均出現增長,2月份外貿數據可能也不錯。
2008年以來的這場金融危機雖未嚴重傷到“筋骨”,但也“皮肉”大傷,療治的過程還很漫長。歐美貿易一體化、亞太地區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連橫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不好預估。此外,全球都在“拼經濟”,別人對我們施加的貿易救濟、貿易摩擦也不會消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可能;中國外貿當下僅是衝出低迷隧道初見曙光而已,絲毫不能鬆懈。
正如溫總理報告中指出的,“對外開放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化,吸收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加了就業和職工收入,也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若要使中國經濟不“跛腳”,還需要把外貿這副輪子擰緊了,現在松不得,未來很長的時間仍然是卸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