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社科院:供養一個大學生需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

發佈時間: 2013年02月22日 15: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千龍新聞網

  千龍網北京2月22日訊(記者于振華)2月2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社會保障綠皮書》。該綠皮書指出,在中國教育發展中,公共教育投入偏低,現在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

  據該綠皮書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發展前後兩個30年走過的歷程,是從福利色彩深厚而教育水平低,到福利色彩持續弱化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公共教育投入偏低不僅直接導致了教育的福利、公益色彩持續弱化,使教育支出或人力資本投資成為個人或家庭負擔持續加重的重要原因,而且弱化了國家財政的公共性,使這一應當且能夠讓全體國民分享國家經濟發展成果的途徑不能在社會分配中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以高等教育為例,1989年至今,中國大學的學費增長了至少25倍,現在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以至於近年來大量農村高中生棄考大學的現象,繼200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下降40萬人後,2010年減少74萬人,全國只有4個省份的報名人數沒有降低,這不能不説是大學生費用支出負擔沉重的一種反映。近十多年來,對教育持批評者趨多,很大程度上即是教育支出日益構成了城鄉居民的沉重負擔,這説明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效果是非常負面的。

  我國産業工人隊伍的受教育程度與文化素質仍然偏低,億萬農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偏低,大多數只能從事缺乏技術含量的低端産業工作,從而既制約著産業升級與結構優化,也影響著勞動者報酬的提升。

  該綠皮書建議,應儘快落實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4%的比重的目標,進而不斷提高這一比重。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優先保障公共教育投入向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傾斜,向低收入群體、流動人口子女傾斜,向教師傾斜,以此確保底線公平並逐漸提升底線標準,使城鄉居民與全體教師真正得到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的實惠。同時,明確相關政策,利用公共教育投入帶動民間或社會資本投向教育領域。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