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龍年歲末,北京的房地産市場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二手房市場行情“異動”,在史上最嚴限購政策下,一邊是價格快速上漲,一邊是成交異常踴躍,打破了以往歲末年初往往是樓市“淡季”的慣例;二是“房姐”龔愛愛被曝出在北京擁有41套房,市值3億元(按最低標準計算),這狠狠刺痛了無房者的神經:難怪我們買不起房!
面對樓市“異常”情況,坊間不斷出現政府即將出臺各種新調控措施的傳言,其中傳得最為像模像樣的有兩個,一個是説政府很快要出臺房産稅了,但隨即就有官方消息説“至少目前還沒有做好準備”;另一個傳聞則是説政府將要再次上調二手房成交報稅的指導價了,但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權威的官方消息予以“辟謠”。
從近年來的二手房市場來看,出臺這樣的政策幾乎可以説是“順理成章”的事。政府出於以人為本、關心民生的初衷,一直將調控房地産市場、控制房屋價格過快上漲作為主要施政目標,而一直以來政府調控房地産市場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徵收各種稅費、增加購房交易成本,從而抑制購房需求、防止價格過快上漲。面對當前二手房市場的“異動”,政府沒有理由不採取些行動,而上調二手房成交報稅的指導價、進一步增加購房者的稅收成本,不僅簡單易行,還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可謂“兩全其美”。
但是,這裡面的邏輯總是讓人覺得有些怪怪的——“增加交易成本-抑制購房需求-控制房價上漲”的邏輯鏈條,給人的感覺似乎在暗示房價上漲是購房者的過錯造成的:你們不買,房價怎麼會漲呢?所以就是要“調控”你們,你們不再想買房了,房價的漲幅也就控制住了。
倘若政策制定者們心中的潛在邏輯真是如此的話,普通老百姓恐怕真的是要望房興嘆了!稍微熟悉現今二手房市場的人都知道,如今購房的主力不外乎這麼幾類人:初次購房的年輕人、為子女就近上學的父母,以及積累了一定經濟實力後希望改善住房條件者。層出不窮的“房叔房嫂房媳房姐房妹”們,以及有職有權有能力的人們,多半是不屑在二手房市場上淘摸自住自用的普通二手房的。
事實上,隨著外來人口不斷移入、新出生人口不斷增加,在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上述那些二手房主力購買者的總數還在不斷增加。他們購房的目的多半不是為了投機賺錢,而是自己居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人的購房需求帶有一定的剛性。對於這樣的需求,增加交易成本只會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而不可能消滅他們的需求。當抑制需求的政策出臺時,出於觀望和對新政策的不適應、不習慣,他們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推遲購房決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逐漸習慣和接受了這些政策並視其為常態的時候,或當他們運用“智慧”發現了政策漏洞的時候,固有的需求又會大量釋放出來,市場則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異常”繁榮的景象。
所以,按照現在的邏輯走下去,可以預期的是,房價將會呈現脈動增長趨勢,而普通城市居民的住房成本、交通成本和環境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則會漸行漸遠。
那麼,出路在哪呢?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恐怕沒有人能夠簡單地説清。但有一條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即,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們需要切實轉換一下政策背後的邏輯,摒棄追求短期效益、任內目標的心態,從10年到20年甚至50年的視角來審視城市規劃,下大決心,大力調整城市佈局,而短期內的事情則可以交給市場來處理。本報評論員 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