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頻道

南方日報: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發佈時間: 2013年01月18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南方日報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表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絡、相互促進。其中,城鎮化蘊含著最大的內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李克強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産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作為“新四化”的關鍵一環,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引擎之一。這個新引擎能不能帶動中國經濟向前快步走,直接關係著中華民族復興的質量。然而,不少地方對城鎮化概唸有誤解,認為城鎮化就是在農村建新城,就是把農民引進城。這不是真正的城鎮化,而僅僅是大行土木、人口遷徙罷了。真正的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讓廣大農民能夠享受教育的城鎮化、醫療的城鎮化、社會保障的城鎮化、公共服務的城鎮化等,是要讓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城鎮化所帶來的資源變遷、向上流通渠道的擴張以及對市場經濟適應能力的提升。

  幾年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成村居改造。當然,村居改造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但絕對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不能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乃至唯一。農村有農村的實際情況,孤立地來看待農村發展,孤立地以形式主義來應對農村發展的需求,都會産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行政區村民委員會總數減少了20%,從73萬多個減到大概59萬個,農村居民點減少了25%,從330多萬減到270萬。為什麼減少呢?就是合併自然村,拆掉了很多舊房子,讓農民集中居住,有的地方還搞了很多農村樓居工程,美其名曰讓農民上樓。這樣就是新農村建設?這樣就是城鎮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農村宅基地騰出了很多面積,多出了一些土地,但把農民趕上樓,卻沒有其他配套措施,農民仍然沒能市民化,仍然得依靠種農田、打工生活,農民的整體命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轉折。

  城鎮化當然要建新城,必須通過一定的外在建設提升硬體規劃質量,提升道路基礎設施標準,但絕不能用建新城來取代城鎮化。如果興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鎮,可農民群體卻仍然難以在城市、城鎮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無法立足於城市、城鎮,那麼這樣的城鎮化極有可能是製造貧民窟的城鎮化,將會導致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出現“富者恒富、窮者恒窮”這樣的階層固化悲劇。因此,新時期的城鎮化不能以簡單思維、傳統思維對待之,而必須以人為核心,通過教育、就業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向上流通的渠道,讓農民在城鄉之間可以進退自如,擁有更多的生活方式選擇權。

  中國到目前為止仍然擁有9億多戶籍農民,這9億多農民的構成相對於上世紀80年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是單一的種植戶,部分新生代農民甚至就是在城市裏生、城市里長,還有一些農民早已“洗腳上田”,也不再從事農業生産了。如此紛繁複雜的農民構成,要求新時期的城鎮化應當思路更開闊,讓進城農民和務農農民都能夠通過“人”的提升,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覆蓋,通過一系列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的普及,填平城鄉長期兩極分化的權利鴻溝和福利鴻溝,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使廣大國民逐步享有體面而富有尊嚴的生活,讓廣袤的城鄉建設“見物又見人”!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