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報告,提出應及時推廣上海、重慶的經驗,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住房超過40平方米的部分,無論住房為何種産權性質,均按評估價格徵收稅率較高的保有環節房産稅,存量房也納入徵稅範圍。(11月28日新華網)
“人均住房超40平米徵房産稅”這個提法一齣現便猶如重磅炸彈,立刻引發社會各界熱議。29日下午就有網站的民意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2200人中,有接近6成反對人均住房超過40平方米的部分徵收房産稅。
其實,重慶、上海兩地就曾進行過房産稅試點,不過大多數時間裏,渝滬兩地對徵收個人住房房産稅的具體情況都三緘其口。由此不難發現,這兩地試點不僅難言成功,甚至頗為尷尬。
以重慶為例,重慶將免稅線定在200平方米,同時還要滿足商品房均價3倍以上的條件,這也就意味着重慶90%以上的住房都達不到徵稅標準。重慶去年徵收房産稅涉及9400余套住宅,總計近1億元,應稅率99.1%,但相對於重慶市去年2900億的財政收入,房産稅的增量幾可忽略。這表明,房産稅政策實行一年半以來,對重慶房地産市場的觸動並不大,靠房産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重慶房地産市場“高燒不退”的局面。
相比之下,上海市宣佈自2011年1月28日起對部分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徵收範圍包括上海市居民家庭在上海市新購且屬於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和非上海市居民家庭在當地新購的住房。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不超過60平方米的,其新購的住房暫免徵收房産稅。上海人均60平方米的這條免稅線雖説低一些,但試點以來,不僅未能抑制房價上漲,反而讓房價創出新高。上海市稅務局官員就曾表示,“可以説沒有完全徵起來。”
選擇重慶和上海這兩個城市進行試點,明顯有針對房地産市場的地區差異性分別選取樣本的考量。但從重慶和上海的試點效果看,房産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但對房價卻未起到很好的遏製作用。兩地的“經驗”或可暗示,不管是重慶的人均高免稅線還是上海的低免稅線,房産稅對於房産調控都無異於“隔靴搔癢”,顯然不能指望它成為抑制房價上漲的“利器”。
對於中國的二三線城市而言,其房地産市場供需雙方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就曾經表示過,“在調控的大背景下,地産商在一線城市拿地很困難,但在三線城市,住宅供應已經過剩,現有的存量房數量龐大,已經難以消化。”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眾多中小型城市不需要通過房産稅的手段和方式來調控房價,那麼向全國推廣房産稅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政府徵收房産稅的目的是為了遏制房價,促進房地産市場的理性回歸。但如果要出臺“人均住房超40平米起徵房産稅”的政策,其可行性顯然不能回避民意。網上調查中,近6成反對者的意見是否考慮在內了呢?一切政策決議,其終極目的無不是為了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的福祉總量。所以,開徵房産稅前請務必多想想有沒有真正履行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最初承諾。(王心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