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 一直以來,質疑中國經濟、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仍然朝氣蓬勃,步伐矯健。《全球財經》10月30日刊文《中國駕馭經濟的能力超越西方》,文章認為,中國領導人比西方領導人更懂經濟,中國在應對世界經濟危機中的大膽舉措以及振興經濟的龐大計劃堪稱西方楷模。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最近3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世界其他經濟體平均增長率的3倍,數億中國人脫貧。中國領導人仍期待今年經濟增長率超過7.5%,雖然這個數字低於中國在2005年至2011年10.9%的平均增長率,但仍值得其他國家艷羨。
中國領導人證明了他們比西方領導人更懂經濟,即便西方工業國很少有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願承認這一點。
德國《星期五》週報刊文稱,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中國制訂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那時各國政府知道,全球危機需要全球應對。但沒有哪個國家制訂中國那樣的龐大計劃。
超過5000億美元的投資使其成為經濟史上最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經濟隨即開始復蘇,德國等國托中國人的福也緊跟上來。
中國採用了凱恩斯曾建議的、許多西方政府使用過的方案:嚴格監管金融部門,加強政府對市場調控,在經濟需要時增加國家投資。
但西方早就拋棄了這種方案,即便在金融危機進入第四個年頭後,西方工業國主要還是依靠所謂市場力量,而來自遠東的競爭越來越強了。
今年,中國又採用了幾年前那些經受過考驗的手段。9月,他們批准了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但這次他們是單獨行動,而歐洲工業國正轉入緊縮模式。
在債務危機中,一種不可理解的邏輯主導著歐洲人:若國家債務太多,就必須採取緊縮措施。但這種認識是錯的,因為若沒人投資,經濟就不會增長,沒有經濟增長,螺旋就會向下轉,最終債務大山會更高。
中國卻毫不猶豫。例如當中國太陽能行業遇到困難時,他們就用大訂單保護該行業。他們扶持關鍵技術,直至這些技術能走到國際市場前列。當出口不再增長時,他們就打開國庫,讓國家投資彌補出口受到的損失。
這些措施使中國至今仍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其金融體系。銀行多數股權屬於國家。若銀行虧損,國家就為它們提供支持;若它們盈利——大部分銀行目前正是這種情況——錢也流進國家口袋。這不同於西方過去幾年的銀行救助行動。
在中國,損失被國有化,但盈利也被國有化。這可能是中國根本的成功方法:它允許市場經濟,但經濟仍是國家根本的組成部分。
過去30年中國人遵循這個原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長期的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使共産黨能在此期間讓數億人脫貧。
目前已有3億人過著接近西方人的生活。聯合國2000年制定的到2015年將全球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如能實現,那將只能歸功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