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珍貴鑽石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網上售賣的“莫桑鑽”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珍貴鑽石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毛河光在實驗室裏“種”出來的CVD鑽石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高溫高壓下合成鑽石生長結構(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珠寶鑒定實驗室提供)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莫桑石重影效應(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珠寶鑒定實驗室提供)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網友“翡翠鑒賞者姜藍”日前在微博中爆料:他的一名做過15年鑽石生意的朋友最近在香港花高價從一印度商人處購得大量裸鑽,回國檢測卻發現是一種廉價的人工合成寶石:莫桑石(moisssanite)。令他覺得匪夷所思的是,這種“莫桑石”的成色高度接近於鑽石,不僅用肉眼完全無法辨識,也令一些常規檢測方法和儀器全部“失靈”。
作為寶石之王,鑽石一直被賦予高昂的價格,眾多 “模倣品”因此有了廣闊的生長空間。從最初的蘇鑽到現在的莫桑石以及高科技的産物CVD鑽……一直以“稀缺性”立世的天然鑽石會否受到巨大衝擊?而消費者又將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力保自己不會花了冤枉錢?為了解開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現象篇
莫桑石:不斷“升級換代”具有欺騙性
莫桑石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居然可以輕易騙倒珠寶商人?
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化礦鑒定處副處長梁偉章告訴記者,莫桑石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他在1998年就已見過。“有一個典當行的老闆帶著三克拉‘鑽石’找到我,當時,國內一個比較著名的實驗室已經為其出具了證書。用肉眼看,看不出什麼問題,就是覺得它有點兒偏黃。用常規的鑽石導熱儀測試,也是鑽石的反應。但我將其放到顯微鏡下仔細端詳,發現它有針狀體,從一些角度可以看到重影。鑽石是等軸晶係,不可能有這種雙折射現象。”
梁偉章告訴記者,經過了早期短暫的迷惑,目前業內對莫桑石早已有了很清晰的認識。莫桑石的學名叫合成碳硅石,其天然對應物是法國科學家Henri Moissan大約于1894年在亞利桑那隕石坑中發現的一種礦物。早期的合成碳化硅顏色凈度和大小都無法達到寶石級別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寶石級合成莫桑石研發成功,並在1997年推向市場。它的多項物理特性都與鑽石非常相似。化學成分為SiC,比重略低於鑽石,硬度達9.25,僅次於鑽石,遠勝於其他寶石;它的色散(0.104)甚至比鑽石(0.044)更大,折射率2.65~2.69(鑽石2.42),閃耀的程度讓鑽石自嘆弗如;又因為導熱性極高,可以“騙過”鑽石探針,呈現鑽石反應。
“但它也有致命的弱點。比如早期的産品顏色偏黃,連I色都不到。在十倍放大鏡下呈現出的針狀包體和雙重影。”
在微博上爆料的姜藍告訴記者,他的朋友這次之所以“馬失前蹄”,是因為莫桑石的“升級換代”的水平大大超出了預期:“我們所了解的莫桑石成色大概只有I、J色,連‘優白’都達不到,但這次我朋友買的莫桑石居然已經達D色級別,是鑽石‘極白’的標準;我還從比較可靠的途徑獲悉,等軸晶係的莫桑石也已經問世了,這意味著十倍放大鏡下有重影的這個硬傷也從技術上被克服。稍一疏忽就會上當。”
“現在的莫桑石和早期相比,內含物變得更少。如果別有用心的人將其作為鑽石賣出,確實具有很大欺騙性。”梁偉章説。中山大學寶玉石研究鑒定(評估)中心主任丘志力教授表示,等軸晶係的莫桑石確實早就有了。“只是什麼時候能夠工業化或者批量化生産還是個問題。”
CVD合成鑽石:天然鑽石的“克隆人”
多位業內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相對於莫桑石,“合成鑽石”的出現更是讓他們感到擔心。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莫桑石和鑽石的區別是人和猴的區別,它們的DNA不一樣;而合成鑽石和鑽石是克隆人和人的區別,它們具有相同的DNA,鑒別起來更困難。”梁偉章説。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博士王春雲向記者介紹,目前“合成鑽石”領域頗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叫毛河光的美籍華人學者,他發明的快速“化學氣相沉澱法”以一顆母石(鑽石)作為基底,使用微波加熱原理,讓甲烷中的碳分子不斷沉積到鑽石基底上,合成鑽石一層層地增生,鑽石便會以基底為基礎,迅速“長大”。
和莫桑石有本質的區別:這種被叫做CVD的合成鑽石的材料,擁有和天然鑽石完全一樣的化學成分、物理構成。毛河光的學生曾經拿著一顆用一週時間“長”起來的2克拉CVD鑽石給一位具有GIA美國寶石學院珠寶鑒定資格的專家鑒定,那名專家給出的估價是二十萬美元。
雖然目前美國的廠家會在自己的産品上做合成鑽石的標示,但仍不能阻擋巨大利益驅動下的鋌而走險:今年5月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發出行業通告,國內已經陸續發現兩批次CVD合成鑽石。
王春雲甚至見到了“山寨版本”的CVD鑽石。這是日本人搞的發明,在磨好的立方氧化鋯上面做化學氣相沉澱,生長出一層鑽石膜。王春雲算了一筆賬:一克拉的立方氧化鋯頂多賣10元錢,而1克拉天然鑽石少説也得三四萬元。
鑒別篇:肉眼不可信 實驗室更靠譜
以莫桑石為代表的鑽石“模倣品”,就算從外觀上看難以分辨,但科學鑒定並不是一件難事。“即使出現了等軸晶係的莫桑石,鑒定起來也並不難,畢竟莫桑石的化學成分跟鑽石是不同的。事實上,莫桑石只對那些自信的憑經驗去鑒定、買貨和想‘撿漏’的人有威脅。”丘志力表示。
“不能因為你以前看到的莫桑石是什麼樣,就認為它一直是什麼樣。”梁偉章表示。“對於普通消費者,最安全的辦法不是自己去鑒別,而是從正規的渠道購買,而且一定要看證書,證書必須由具有資質的實驗室出具。此類産品雖然用肉眼越來越難以識別,但對於有實力的實驗室來説,驗明其真身仍是小菜一碟。”
相形之下,對於天然鑽石的“克隆人”CVD鑽的鑒定技術含量更高,必須徹底將其交給實驗室。“地球上的天然鑽石至少都有十億歲了,合成鑽石則像初出茅廬的血氣方剛小夥子,相比起天然鑽石這些好脾氣的‘成熟穩重人士’,合成鑽石內部的生長結構、內應力方面都非常明顯,實驗室可以通過破譯這些信息來區分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梁偉章説。
小貼士
1.如果“鑽”前出現定語:蘇鑽、莫桑鑽、瑞士鑽、泰國鑽、澳大利亞水鑽、晶鑽……只是鑽石的替代品或模倣品。
2.鑽石探針是檢測鑽石最快而準確的工具,莫桑石除外。但是有一種“合成碳硅石檢測儀”可以驗出莫桑石。
3.將“蘇鑽”平放置一條直線上,透過樣品觀察直線會看到一個“O”字;而莫桑石在10倍放大鏡下,某些角度會呈現重影。
4.從正規渠道購買鑽石,並且認清鑽石是否具有符合資質的實驗室出具的證書。
5.在國內知名度最高的是NGTC,俗稱國檢。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珠寶鑒定實驗室也具有權威認證資質。
6.衡量實驗室是否有資質,以及它出具的證書是否有法律效力,主要是要看它是否具有CNAS認可和CMA認證資質。
7.證書有時會有假。不過證書上通常有編碼,登錄官網即可辨真偽。
8.國外目前最知名的證書是美國寶石學院的GIA認證。不過在海外購買鑽石的風險會更大,要十分注意英文表達和中文表達的差別。
影響篇
莫桑石:定位失敗身份尷尬
“以假亂真”傷害市場?
梁偉章告訴記者,莫桑石硬度高,光學效果超過鑽石,成本又低廉,本來可以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在剛剛問世的時候,它曾有過另外一個名字“美神萊”。
“美神萊”時代的莫桑石曾在營銷上百般努力地將自己和鑽石區別開來。早在十多年前,開發出莫桑石的公司就同時推出了一款“合成碳硅石檢測儀”,它小巧又簡便,輕輕一點就能驗出莫桑石的“真身”,且價格不足百元人民幣,至今在網上可以買到,只是知道的人不多。可見,莫桑石淪為鑽石的“倣冒品”,並非開發者的初衷。
但是作為獨立寶石品種的莫桑石的推廣並不成功。而其合成技術日益完善和普及,很多公司都掌握了這個技術。“對於很多商人來説,最快賺錢的方法就是將莫桑石以鑽石模倣品來進行銷售,慢慢地,這也就成了越來越多商家的選擇。”
正常的寶石都是按照克拉賣,但現在市面上的莫桑石都是按照直徑售賣的。“因為比重不同,1克拉的莫桑石會明顯小于1克拉的鑽石。這會露出馬腳。標準切工的1克拉鑽石的直徑是6.5毫米,莫桑石就做成這麼大。”
1克拉的鑽石,少説也得三四萬元,而直徑6.5毫米的莫桑石,市場售價大概只有三四千元。
王春雲博士認為,莫桑石“以假亂真”的特性,再加上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毫無疑問會對鑽石市場造成衝擊。“很多消費者舍得花二十萬去買鑽石,但不捨得加一兩百塊錢出個證書。雖然從理論上説,只要拿個十倍放大鏡都能鑒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這個技術,而且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的主觀偏差。各種因素疊加,必然會對消費者的心理産生重創——雖然我不認為莫桑石會對鑽石本身的價值構成真實的影響。”
廣東省廣地珠寶首飾公司總經理侯舜瑜的心態很平和:“假的真不了。鑽石的天然性和稀缺性都是莫桑石不具備的。從長遠來看,它並不會對鑽石市場構成衝擊,它本身也沒有什麼收藏價值。”
今天的莫桑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的“蘇鑽”。它的學名叫合成立方氧化鋯。在莫桑石之前,它曾經在鑽石模倣品的龍頭寶座上坐了二三十年之久。侯舜瑜清楚地記得,這種比鑽石看上去更漂亮的“蘇鑽”,70年代一粒直徑6毫米的價格是100多元人民幣,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價格為30多元,90年代10元左右,而現在只要2元就能買到了。“莫桑石在很多方面和蘇鑽很像。也許蘇鑽的今天,就是它的明天。”
合成鑽石蘊藏暴利可能
對市場影響尚需觀察
珠寶鑒定專家麥智強告訴記者,現在美國正規廠家生産的合成鑽石,大都用作工業用途,少部分進入珠寶市場的,也會在鑽石的腰圍進行標示,以同天然鑽石進行區別。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萬無一失,尤其是這個行業蘊藏著不可想象的暴利之時。更加值得人深思的是:當實驗室的産物和大自然的造化之間的界限小到只能通過高精尖的儀器才能辨識時,這種區分是否還有意義?批量生産的合成鑽石是否能夠打破天然鑽石極度稀缺的局面?
對此,丘志力的表態比較謹慎:“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在主要‘寶石學參數’(硬度、折光率等),包括外觀的‘美’都是一樣的,它們的區別只在稀缺性上。目前合成鑽石的發展很快,産量也上來了,對市場會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多大業界也還在研究之中。”
“其實真正讓我們珠寶商人擔心的是天然礦藏的發現。如果哪天在地球上又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那才真的會對鑽石市場産生立竿見影的重創。相形之下,合成寶石、合成鑽石既然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同天然鑽石相區分。”侯舜瑜認為。
“儘管人工合成技術會不斷提高,但鑒定技術也會越來越高,隨著後者的不斷完善,兩者的區別也會被破譯。基於以上理由,我不認為天然鑽石的地位會被動搖,它永遠是礦物之王。”王春雲説。(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