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經濟學人

張宇燕:全球經濟處3%增速衰退邊緣

發佈時間: 2012年10月18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解放日報

  

  

  張宇燕

  如何看待世界經濟復蘇乏力

  ——訪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宇燕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美歐各國頻頻出臺經濟刺激措施,甚至祭出貿易保護的旗幟,可提振效果依舊不夠明顯,原因何在?世界經濟是否會變得更加動蕩,新興市場的光芒還能否持續下去?日前,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年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專題聚焦全球經濟失衡與治理、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中國經濟與大國關係等話題。

  會議期間,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圍繞相關熱點,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他認為,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經濟、貿易的復蘇步伐比較艱難,具體表現為發達國家經濟“日本化”趨勢明顯。中國經濟作為一支重要的全球化推動力量,需密切關注世界經濟的新態勢,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並對流動性溢出、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等予以警惕。

  全球經濟處3%增速的衰退邊緣

  本報記者夏斌 (以下稱記者):日前剛剛閉幕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對世界經濟走勢給出了“整體減速”的研判。請問,世界經濟具體面臨怎樣的“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嗎?

  張宇燕:把握世界經濟的態勢,我們可以依據五個指標來分析。

  第一個是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由於歐債危機久拖不決、美國“財政懸崖”日益逼近、新興經濟體轉型艱難等因素的影響,今年全球産出增長率大約只有3.3%。一般來説,全球經濟年增長速度如果低於3%,就算出現了衰退。可見,説今年世界經濟在衰退邊緣徘徊並不為過。具體來看,美國今年的增長率約為2.2%,歐元區則可能是-0.4%;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也會下降,今年大概在百分之五點幾。

  第二個是通貨膨脹。今年全球通貨膨脹情況總體來講穩中有降。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脹率不是越低越好,因為它是與整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聯絡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隨着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出臺和歐洲央行推出不限量購買債券的OMT,即直接貨幣交易,流動性勢必大幅度增長,通脹率的未來走勢並不樂觀。

  第三個是失業率。多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美國的失業率今年大概平均是8.2%,雖説比去年和前年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歷史高位。如果考慮到勞動參與率的下降,美國的實際失業率應該在14%左右。歐元區的情況就更糟糕了,其失業率連續3年都在10%以上。

  第四個是貿易。3年來,全球貿易增長速度的放緩態勢非常明顯:2010年是 12.8%,2011年是5.9%。世貿組織本來預測今年貿易增長可能達到兩位數,但最新預測則大幅下調至3.2%。除增長速度下滑外,國際貿易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儘管全球化進程在加速,但全球貿易正呈現出集團化發展趨勢。比如,日本對東盟和中韓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0%,德國對歐盟內部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67%,美國出口的一半以上集中在加拿大、墨西哥和拉美等鄰近地區。

  第五個是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在這方面,我們馬上想到的是歐債危機。但數據顯示,歐元區當年債務佔GDP的比重,2010年是6.3%,去年是4.1%,今年只有3.2%。而美國是多少呢?2010年是10.5%,2011年是9.6%,2012年是8.1%。日本跟美國的情況差不多,連續3年債務佔GDP的比重都超過9%,今年很可能超過10%。可見,不僅僅是歐洲有問題,整個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問題都很嚴峻,且短期內還很難得到解決。

  至於明年世界經濟的情況,我的看法是將會比今年稍微好一些,經濟增速高出半個到1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比較大。

  發達國家經濟整體呈“日本化”趨勢

  記者: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是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重大危險因子。有觀點提出,人“懶”卻還大手大腳花錢,是歐債危機蔓延的主要原因。

  張宇燕: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後,歐美各國一直在嘗試通過政策調整使經濟走上正軌,但效果不太明顯。目前發達國家面臨的境況,表面上是財政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由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多個層面的問題共同引發的。除了你説的勞動者方面問題外,還有貨幣聯盟與財政聯盟不匹配等原因。進一步來看,問題主要出在這些國家的發展面臨着結構性矛盾,整體呈現出“日本化”的趨勢。

  所謂“日本化”趨勢,主要有四個特徵:

  一是政府債務積累達到或接近不可持續的狀態,財政政策空間越來越小。

  二是常規貨幣政策失靈,或曰陷入 “流動性陷阱”。名義利率再怎麼低也於事無補。短期內唯一可用的只有非常規政策,如由央行直接擴大基礎貨幣的發行量,但這很可能會遺患未來。

  三是人口老齡化。這在日本、歐洲非常明顯。美國看上去情況不錯,但每天一萬“嬰兒潮”人口退休,已經並將持續給美國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四是政治決策艱難。政府究竟應該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應對國內危機和外部競爭,已經成為當下美國持續爭論的焦點,且雙方觀點嚴重對立。

  發達國家“日本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經濟低速增長,其增長率維持在2%—2.5%很可能成為常態。

  美歐流動性擴張或使債務貨幣化

  記者:分析人士警告,受歐美經濟和金融環境 “不確定性”影響,亞太地區經濟放緩的風險可能比預期的要大,歷時也可能更長。

  張宇燕:各種外部和內部問題都可能讓亞太地區增速放緩,如資本流動的突然加速或放緩、發達經濟體增長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內積累的長期問題發作和不適宜的經濟政策等。總體來看,亞太未來的增長會比過去10年有所放緩,但仍會比歐美增速高出4到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經濟在未來10年大致會維持一個中高速增長,比如7%和4%以上的增長率。

  記者:巴西財長曼特加不斷抱怨,發達經濟體的過度寬鬆措施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通脹壓力,是在發動“貨幣戰爭”。

  張宇燕:確實,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和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很可能導致全球流動性的增加,並將對全球物價水平特別是初級産品的價格、資本流動、匯率變動等産生很大影響。對中國有一個更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外匯儲備的保值問題。美歐流動性擴張的背後是不是有債務貨幣化的目的,尤其值得警惕。畢竟,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曾主張,要把通貨膨脹率推到5%以上,以此來化解美國的債務問題。

  大宗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是影響通脹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取決於兩種基本力量的角逐: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態勢在需求層面不足以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另一方面,美歐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卻在不斷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送動力。具體到能源,中東局勢突然失控和美國油氣資源開採技術突破及廣泛使用,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能源價格。今年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即美國能源有走向相對獨立的趨勢。如果美國堅決走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頁巖氣等傳統能源的道路,其地緣政治選擇亦會發生變化,對此我們需提前應對。

  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方向應堅持

  記者:近來,美國“封殺”華為、中興,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等,不約而同地傳遞了貿易保護主義惡性膨脹的信號。這對於國際貿易復蘇、世界經濟回暖無疑又是一記重拳。

  張宇燕: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健康增長的死敵。美國和歐洲封殺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短期看可以保護其國內市場或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但長期看受損的還是他們自己。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損害尤甚。

  記者: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出口1863.5億美元,增長9.9%,單月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與東盟及俄羅斯等金磚國家的雙邊貿易延續增勢,是一大亮點。對此,你有何看法?在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歐洲陷入債務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在逆境中實現突圍?

  張宇燕:説中國經濟需要“突圍”,我感覺話有些重了。外部需求增速減緩是事實,而且可能常態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利益集團利用國際規則對我們實行各種“圍堵”,也確實構成了挑戰。不過,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站在了一個更高的新起點上。在未來10年,年均增長7%—8%與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吻合。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産業升級的步伐,包括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中日韓三國今年5月份宣佈啟動自貿區談判,貨幣合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儘管由於非經濟原因,後來的合作進程受到了阻礙,但這一方向還是要堅持的。中日韓三國的總産出兩三年前就已超過歐元區,再過一兩年就將超過美國。有人評論説,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將是美國的噩夢。這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