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們極為擔憂中國房地産泡沫的危險,但這只是中國能通過花錢解決的短期挑戰。中國經濟真正的威脅更加巨大和持久:製造業泡沫。近來一家外資企業——阿迪達斯即將關閉在華惟一的一家工廠消息一齣,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不是第一個撤離“中國製造”的跨國企業,顯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7月25日 新華網)
目前,中國製造面臨的尷尬局面是: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限-資金短缺-提升産品結構受限,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怪圈。更重要的是,與美國、日本和歐洲製造業相比,中國製造業仍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他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因素中落後。20多年來,缺乏核心技術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籠罩在“中國製造”命運上的魔咒。
近來,星巴克也傳出消息,準備關閉其中國工廠,把陶瓷杯生産轉回美國;在這之前,耐克關閉了其位於中國的鞋類工廠,目前“越南製造”的耐克鞋數量已超越了“中國製造”……關閉工廠、遷至東南亞,甚至遷回本土,這些消息近幾年從未中斷過,背後則是“中國製造”不可避免地觸到了天花板。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是一個重要因素。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位列亞洲第三,最低工資約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還要上浮40%至50%。現在越南的製造業平均工資約為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大概是600元人民幣,而中國東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至3000元人民幣。
由於産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造船業為例,今年前6個月,中國造船業僅贏得182個新船訂單,而2011年造船業贏得了561個新船訂單。2007年中國造船業曾接下2036個新船訂單,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改革開放後,通用、卡特彼勒、耐克、大眾、豐田等把生産基地轉移到了中國,但中國仍無法擁有的是這些品牌持有者的“頭腦”。這個“頭腦”,對於工業産品來講,最起碼包括兩種東西:一是技術,二是品牌。十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堪稱世界“廉價”工廠的“帝國”,儘管擁有大量資源和人力,但中國仍缺乏全球公認的品牌。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與引進外資戰略密不可分,正是外資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産要素讓中國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使得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加工廠”。對於中國製造來説,僅僅滿足於“以量取勝”、貼牌闖世界,就只能在價值鏈最低端苦苦掙扎,處處受制於人。
也許是中國仍鎖定在龐大的人口資源上,沉醉於“世界工廠”的組裝車間之中的原因。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哪建廠,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哪能實現更高的利潤。將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並不意味著放棄中國市場,相反,更可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與房地産泡沫相比,中國製造業泡沫對中國經濟的威脅更大。中國房地産的泡沫存在已經不是什麼“猜想”,但是房地産泡沫卻無法刺破。一方面,由於開發公司利潤豐厚,它們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儘管國家出臺了嚴厲的調控政策和“限購令”,但市場仍有較強的購買力。
與房地産不同的是,國家對製造業採取的是扶持政策,例如,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就批准了總投資為696.8億元的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以及總投資639.9億元的武鋼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但這些恐怕無法解決製造業的根本問題。相反,中國製造業目前面臨著投資經營環境惡化和産能嚴重過剩兩重困境,製造業泡沫的迅速膨脹已成為中國經濟的軟肋。
當然,現在要預測中國製造業泡沫究竟有多大?也許還是一個難題。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中國製造業的富餘産能正不斷增長,而且很快會給市場帶來衝擊。中國製造業似乎變得依賴於一種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用投資“治愈”今年的産能過剩,結果將增加2013年、2014年的産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