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當前宏觀經濟數據一片慘澹之下,2011年個稅的大幅超收的確算得上是一抹亮色。不過,個稅收入、財政收入大大超出GDP增速和人均國民收入增速,卻也隱藏著國家財富分配失衡的巨大隱憂。
據統計,2011年個稅收入同比增長為25.2%,達到3633.07億元,完成預算的116.4%,超收854億元,遠大於去年超收的360億元。但問題是個稅增長並未與居民收入增長同步,而是遠遠超過其增長速度。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1%,如果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8.4%。個稅增速幾乎為居民收入增速的兩倍。而如果再把口徑放大,財政收入同樣大大超出GDP增速。2011年,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4.8%,是去年GDP增速兩倍還多,而這也是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財政收入增速連續18年高於GDP增速。
政府財稅的高增長引發了人們更深層次的擔憂:中國財富分配失衡是否越發嚴重?中國宏觀稅負水平是否該降一降了?其實,無論是否承認,中國稅負總水平高是不爭的事實。國內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等都曾公佈過關於宏觀稅負水平的測算,但由於選擇的測算口徑各不相同,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講,用“政府全部收入佔GDP的比例”可以表徵一個國家人民的稅負。依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9/2010》計算,中國政府的全口徑收入(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外收入、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已經從1998年的1.73萬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萬億元,佔當年GDP的比重,也從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
這些年來,政府財政收入的過快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本應屬於國民的財富,這不利於擴大國內消費、促進內需,更不利於經濟的均衡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財稅結構不合理問題也日益凸顯。當前,政府稅收收入中70%以上都來自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等間接稅,這意味著我國稅收的70%以上由消費者埋單,其中中産階層成為最明顯感到稅負重的一個群體,嚴重束縛了中産階層消費能力的釋放。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重新評估宏觀稅負的時候了,因為這涉及到中國能否進一步提高消費率,能否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經濟資源,以及能否向內需型社會順利轉型的重大問題。從增幅比、國民收入和GDP增長的橫向比較而言,我國的減稅空間非常大,實施大規模減稅的時機已經成熟:首先是起徵點需要進一步提高,可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大幅提高至4500—5000元左右;其次,需要調整徵稅方式,可考慮按家庭收入增稅,以實現刺激消費、改善收入分配的目的。國外都是按照家庭為單位收稅,而我國個稅徵收一般是以個人為單位,這就沒有考慮家庭負擔問題。比如,收入相同的納稅個人,納稅金額一樣。但由於家庭情況不同,贍養人數不同,家庭整體收入差異很大;再次,進一步改革稅制結構,要考慮對基本工資收入、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以及各種福利收入等綜合設計稅率,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
此外,國民之所以質疑政府高稅收,除了感覺負擔重外,也是希望收上去的錢能更多用於保障國民福利增長,而不再是把錢砸向大型項目投資。事實上,許多發達國家雖然宏觀稅負高達50%,但總體福利水平要遠高於中國,財政支出的擴大也主要是用於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因此,需要政府把更多的公共財政用於提供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上來,通過加大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公共産品的服務,提高國民福利。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但穩增長政策加碼的重點又放在了投資身上,這樣,不但政策後遺症風險大,也難以持久。事實上,穩定增長,刺激內需最好的政策就是大規模減稅。未來,如何進一步完善財政收支結構,如何把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轉化為居民可直接支配的收入,如何通過全面降低宏觀稅負真正做到“還富於民”,如何真正落實提高“中等收入比重”的承諾,正是我們急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