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北京養老院生存現狀調查:住不起的養老院

發佈時間: 2012年07月10日 06: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實習生 趙劍雲 白朝陽 | 北京報道

  我們老了怎麼辦?

  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家庭,6月26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甚至明確提出“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的條款。然而,還有許多的老年人仍要依靠機構。

  家住北京的童奶奶今年72歲,老伴幾年前就去世了。原本跟兒子兒媳婦住一塊的她,去年因為體質變差,生活開始不能自理。為了不給上班的孩子添麻煩,童奶奶要求兒子給她找家養老院。

  “市中心的養老院,不是要排隊,就是收費貴得讓人受不了。”説到當初來北京市昌平區養老的原因,童奶奶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誰不想住‘一福’(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啊?”童奶奶説,“政府辦的,條件好,價錢又便宜,還離家近。”來昌平之前,童奶奶也曾到“一福”排隊。7月5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從“一福”獲悉,“‘一福’一床難求,目前有9000多人在排號等待入住。全部滿足預計要等十幾年。”“要是再等十年,估計都沒氣兒了。”童奶奶説。

  “而且,像我這樣不能自理的老人,很多公辦養老院壓根就不願意收。在市區,稍微好點的,一個月也得四五千塊錢。我每月退休金也才2000來塊,貴的養老院實在住不起。”當記者問起這邊的服務時,童奶奶看了看屋外説,“大鍋飯能好到哪去?就像是翻日曆,剛吃過一遍,又再吃一遍。”

  “後天週六,我家人就來看我了。”説著,童奶奶抬起頭看著日曆。

  住不起,等不起

  北京有多少家養老院?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致電北京民政局社會福利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的養老機構共有401家。這401家養老機構,有的叫養老院,有的叫敬老院、福利院、護養院、老人公寓和老年社區。不過在我們的習慣中,“養老院”常常是養老機構的代名詞。

  床位缺口大

  “當前北京正以跑步的速度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程度日趨嚴峻,養老形勢十分急迫。”2010年年底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公佈的《北京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這樣描述。

  在該規劃中,北京市政府確定了2020年“9064”養老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2000年,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為117萬;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則達到了248萬。

  上述工作人員同時指出,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401所養老機構的床位總數僅僅只有6.9萬張。這樣算來,即便是現有床位全住滿,每百名老人擁有的機構養老床位僅為2.8張,即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僅為2.8%。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閻青春于2007年發表的一篇名為《試析養老機構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原則性建議》的論文中提到,目前國際社會機構養老通行的一般規律是養老床位約佔老年人口總數的5%左右。按“百名老人5張床位”的標準計算,北京市在2011年年底的床位缺口應該是5.5萬張。

  就近養老難

  在床位不足的同時,床位的地域分佈也不均衡。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通過一個月的調查走訪發現,床位緊張的養老院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中心的“城六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具有品牌優勢的北京市市屬的四家養老院(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北京市第四社會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社會福利院、匯晨老年公寓)和“北京市首家四星級敬老院”——海淀區四季青鎮敬老院,這五家養老機構床位都十分緊俏,排隊現象嚴重。而在遠郊區縣,養老院床位卻相對比較寬鬆,甚至床位閒置的情況廣泛存在。

  《北京養老設施專項規劃》指出:“城六區老年人口總量和比例均高於遠郊區縣。但城六區擁有的養老床位總數和百名老人床位數均低於遠郊區縣。”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網站公佈的信息顯示,北京市政府今年將出臺一個新的《北京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對全市養老機構進行整體規劃,在空間佈局、床位設置上給予指導,同時還將養老設施建設以指標形式納入了城市社區和居民區的建設計劃中,以保證市區老人就近養老。

  床位價格都在漲

  “一般來説,一個房間裏兩張床,帶衛生間的這種,床位費較多的是1000~1500元/月。加上伙食費,至少得1500~2000元/月左右。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護理費按照等級收費不一樣。加上護理費一般為2500~3000元/月,這是一個大概,一個中間水平。”據北京市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網站上的356個養老機構的基本信息,是該局于2011年10月披露的。另有45家養老機構並未按要求上報相關信息。

  “公開的收費標準只是一個參考價。” 該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當時之所以把這些數據發到網上,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了解更多的信息,住不起的就選擇價格便宜的;經濟實力強的,就選擇價格高一點的。”

  《中國經濟週刊》對這356家養老院信息統計發現,有148家養老院的收費標準不超過1200元/月,它們主要集中在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平谷區、密雲縣和延慶縣等遠郊區縣。其中,鄉鎮辦的養老院佔了絕大多數。收費在1000元以下的養老院,以收住“五保”老人和“三無”老人為主。而如果收住其他老人,收費標準則會調高至1500元/月以上。

  城六區的養老院收費絕大多數在1300~2800元/月。據記者了解,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費基本上在2000元以上;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上護理費,收費基本上還得再上一個“千元臺階”。已公佈的356家中,公示收費標準最高的是朝陽區康夢圓國際老年公寓,為4300~10000元/月。

  然而,官方披露的收費情況似乎與人們的實際感受不太一致。記者以家屬的身份聯絡了20多家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的養老機構,它們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北京市民政局2011年10月公佈的收費標準並不是它們現在的收費標準,現在的收費標準已經“漲價”了。

  有著200張床位的海淀區上莊鎮敬老院,是一家二星級的公辦養老院,在北京市民政局官網上,它的收費標準為800~1350元/月。

  “那是老早老早以前的了。”提到這個標準,上莊鎮敬老院方面表示,單間2400元/月一個床位,中檔的兩人間是1500元/月一個床位(包括500元/月的伙食費、900元/月的床位費和100元/月的簡單護理費)。不能自理的,伙食費和床位費都不變的,護理費會跟著漲,如果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是800元/月,不能自理的是600元/月,半自理的是400元/月。冬季供暖費還得一次性單交1000元。

  朝陽區東方綜合養老院,一家有著3000多張床位的大型民辦養老院。其在北京市民政局網站上公佈的收費標準是1600~2600元/月。“那只是床位費,還是以前的,今年3月份我們統一調價,物價都在漲。”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説,目前,這裡的單人間5000元/月,吃住護理全包括。雙人間是3600元/月,三人間和多人間3000~3300元/月。

  老人自己付不起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佈的數據,2010年,北京市職工(多為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65元,城鄉居民(多為農民)養老金每月人均400元。

  今年,北京市人社局發佈消息稱,自1月1日起,全市198萬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進行調整,調整後的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到2510元。

  雖然部分老人的養老金在漲,但養老院的收費也在漲,老人不見得能找到適合的養老院,找到了也不見得付得起。調查採訪過程中,很多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以前辦養老院的困難是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現在的困難是老人想住養老院,但又住不起。

  年過八旬的張奶奶是某報社的一位退休老員工,這些日子,她跟老伴兒一連看了幾家養老院,都不太滿意。最近,她在北京市和平西橋附近找到了一家帶套間的養老院,環境挺好,不過收費是“一人5000元/月”。

  北京紅十字會頤年護老院院長王國臣向《中國經濟週刊》指出,加上醫療等常規花費,以目前北京市老人的養老金,用來支付機構養老費用,還是比較難的。

  公辦養老院兩極分化

  同為公辦養老院,一邊床位過千,一邊卻僅有幾十張甚至不足十張床位;一邊場地開闊、風景優美、服務週到,一邊卻空間狹小,缺乏基本護理人員;一邊排隊人數近萬,一邊卻床位閒置鮮有問津……這就是公辦養老院的“雙重面孔”。

  “招牌”養老院:投入大、床位少

  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北京市第四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這三家市屬養老院地理位置優越,共有床位2500張左右,佔北京市公辦養老院床位數的1/10。有一位老人的家屬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三家養老院是北京市養老院的“招牌”,很難住進去。日前,記者前往北京市第一福利院採訪,保安説,採訪要有國家民政部和北京民政局的批准才能進去。

  北京市民政局民宣教育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行政級別比較高,裏邊住著很多領導。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由市政府投資興建,在行政級別上與北京市民政局的處室同級。

  7月5日,記者電話詢問該院排隊情況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有9000多人在排隊。

  北京市民政局網站信息顯示,2005年,由於該院原有設施已無法滿足社會養老需求,北京市當年正式啟動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擴建工程。該工程總用地面積23500平方米,新增床位500床,總投資1.47億元。

  算起來,這筆資金攤在每張床位上是29.4萬元。按這個標準,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想要安置正在排隊的9000多名老人,政府至少還需要投入26.46億元。

  朝陽區寸草春暉養老院(民辦)院長王小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對民辦來説,1000萬元能建設100張養老床位。也就是説,如果1.47億元投給民辦養老院,民辦養老院能夠增加1470張床位。

  王小龍認為,“過去,政府把很多錢,甚至90%的錢都投到了公辦的養老院。但是這些養老院的服務能力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未來,隨著北京老齡化的加劇,我們需要更多的民辦養老院來承擔這個社會責任。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資金和政策傾斜過來,讓養老院更加市場化。”

  街道養老院:規模小、條件差

  跟“招牌”養老院相比,街道辦的養老院卻是另一番景象。

  5月初,記者以家屬身份走訪了月壇街道辦主辦的一家養老機構。進入老人的房間,一股淡淡的消毒液氣味夾雜著難聞的味道撲面而來,三張床緊緊地放在一起,一位老人躺在床上,臉上扣著氧氣罩,邊上沒有護理人員,也沒有家屬。另一張床上睡著一位老人,一動不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人來了就住這兒。”看著記者有些猶豫,該人員補充説,“老人身體好的話,可以跟其他老人換一下,和會説話的住在一起。”

  北京市民政局網站公佈的資料顯示,潘家園街道辦主辦的一家敬老院擁有100張床位。然而,記者在採訪時發現,這家養老院位於該街道的一棟小樓上,順著窄窄的樓梯上到三樓才是老人住的地方,床位數也僅有70張。

  縮水的還不僅僅是床位。記者在這家敬老院發現,這裡住的都是七八十歲的高齡老人,還有一位96歲的老人住在三樓,而在這家敬老院,上下沒有電梯,更不用説像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和四季青敬老院所擁有的寬敞的活動室、綠化場地和醫務室了。

  床位少、空間小、位置偏、護理缺,幾乎成了街道養老院的共性。因為入住老人少,所以收入少,資金不充裕。因為資金不充裕,所以很難改善環境,老人不願意來。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夠,街道養老院陷入了惡性循環。

  上述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些街道養老院沒有能力做宣傳,也沒有必要做宣傳。”

  有專家指出,不論是出手大方的“招牌”養老院,還是門可羅雀的街道、鄉鎮養老院,公辦養老院現行的這種模式都不值得推崇。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管理處處長李紹純、副處長余翰林在2011年發表的《大民政 小政府 大社會——論適度普惠制度下政府與民辦養老機構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指出,政府在提供養老福利服務的同時確實存在許多弊端,比如:管理體制僵化、缺乏競爭、高成本低效率、資源浪費嚴重等。對於這些問題,非常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和彌補。“現代養老福利事業供給主體的角色結構應該是‘國退民進’、‘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在養老福利服務的供給中民間力量應佔主體地位,政府居於次要和補充的地位。”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