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城市化迷局:規劃在左 執行向右

發佈時間: 2012年07月04日 1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網絡電視臺

 

 

  城市鴻溝

  社科院整理髮布的《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2)》中提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分異、極化、二元城市、不均、破碎化等現象。市區老化、社會排斥、包容性缺乏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新的挑戰。為避免"城市鴻溝"的繼續擴大,世界許多國家都採取了積極的社會經濟政策,解決由來已久的城市發展不公正等問題。

  而我國的城市發展經歷著與西方社會不同的歷史路徑,但在市場轉型、住房商品化、城市改造、郊區化等動力的驅動下,也呈現社區內部同質化與社區間異質性加強的明顯特徵。特別是在大都市地區,城中村、城市貧民區、城市二元結構等"城市鴻溝"現象同樣突出。國外的實踐表明,縮小"城市鴻溝"不僅要改造城市居住的空間格局,也要關注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差異,促進社會融合。

  專家認為,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城市鴻溝"的出現,有其不同於西方的複雜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城市鴻溝"。因此要結合我國城市自身發展的特點,借鑒西方經驗,制定行之有效的縮小"城市鴻溝"的政策。

  其一,加強城市規劃的社會屬性,制定促進社會融合的城市規劃體系。深入研究居住分異問題、就業-居住的空間不匹配問題及貧困與低收入住區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來緩解這些社會問題。在加快面向困難群體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基礎上,推動新開發或已開發地區的居住混合,避免大規模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可能導致的社會隔離。

  其二,更加關注城市發展成果的平等共享,取消現有戶籍制度等制度壁壘。強調以人為本,保護弱勢群體利益,加快推進社會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讓城市中的所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從根本上縮小"城市鴻溝"。

  難以持續性的"重地輕人"模式

  《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儘管過去十年的城市取得極大的進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推動作用,但是過去十年的城市化無論從自身表現還是産生的影響方面,都是不太健康的。

  調查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人口增長0.5倍,但是建成區面積增加了接近1倍。與東亞地區相似,中國也是人多地少,但是日本的城市容積率為2,中國台灣為1.2,香港為1.6,中國內地平均只有0.78。同時,土地浪費嚴重,徵用規模大,速度快,耕地銳減。這充分説明,中國土地城鎮化速度太快,城鎮土地邊際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資源的大量佔用,直接威脅著中國糧食安全。

  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人口的不完全城市化。調查認為,由於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體系仍然是與相應的戶籍綁在一起,儘管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達50%,但是完整意義上即在城市就業又在城市生活的城市人口(城市非農人口4.4億)僅僅達到33%。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倪鵬飛認為,未來中國城市需要走新型發展道路,土地的城市化不應該是主要內容,應把以人口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

責任編輯:高士佳

熱詞:

  • 城市化迷局:規劃在左
  • 執行向右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