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5月21日消息(記者 李強 北京報道)企業如何進行創新,中國如何通過創新打開新的成長空間?企業如何尋找新的創業渠道,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而創業公司又如何積極的創新,尋找自己的高增長的機會?在“2012創新中國高峰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教授、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陳清泰教授以及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徐冠華院士等學術界泰斗給企業家們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吳敬璉: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要從依靠投資轉到效率提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吳敬璉教授認為,目前企業致力於定位創新,核心在於持續60年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他分析,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用出口的需求來彌補由於增長模式所造成的內需不足、消費需求不足,這種辦法在一段時間裏面取得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到了本世紀的初期,這個出口導向政策所造成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明顯,正面作用在消退,而負面作用在積累。近年來,無論是從微觀經濟方面還是宏觀經濟方面,所積累的問題都變成了進一步發展的強大阻力。
吳敬璉認為,現代經濟增長主要的來源不是投資,而是來自效率的提高,這是現代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所以,增長模式的轉變要從依靠投資轉到依靠效率提高。“企業必須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提高效率,提高競爭力”。他強調,目前企業靠引進技術已經行不通了,要靠創新,而且要靠原創性的創新。“今後我們不能説是領跑世界的技術進步,但是我們已經變成第一梯隊的一員了,我們如果不能夠有原創性的改進,那麼很難在世界市場上有競爭力。”
在企業家開闊視野力爭創新的同時,吳敬璉也希望政府樹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的觀念,為企業搭建一個好的舞臺,創造好的經營條件。“為創新提供壓力,為創新提供動力,為創新提供能力。”
徐冠華:轉變觀念、深化改革 實現科技與經濟相結合
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教授從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他在探索中國經濟轉型之路上的看法和觀點。
徐冠華分析,中國的傳統産業規模非常大,在解決就業、維護國計民生以及保持社會穩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近年來中國傳統産業低利潤的狀況令人堪憂,中國的傳統産業已經步履艱難。而各級政府所做的自主創新,又出現産業無序發展的現狀,形成了雷同式的佈局、低層次的競爭、缺乏有效的核心技術支撐等局面。
“傳統産業不是夕陽産業,推動傳統産業自主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當務之急。”徐冠華指出,當前若要加快科技和經濟結合的步伐,必須抓緊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市場競爭要求政府必須大力推動科技改革和經濟改革的緊密結合,建立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的技術創新體制和機制。“企業的創新不僅包括研究開發的創新,也包括産品的設計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等一系列環節。孤立的科技改革和孤立的經濟改革都不能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必須要大力推動科技改革和經濟改革的緊密結合。”
二是市場競爭要求政府不要過多的介入和干預微觀的創新活動,減少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給予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更自由的氛圍和更寬鬆的環境,並摒棄現有的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獎勵和評價體制。“單一的用行政手段來判斷優勝者,成功率會很低,並很可能把創新的幼苗扼殺在搖籃之中。”
陳清泰:實現産業鏈升級是最緊迫任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陳清泰教授指出,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構建自主品牌營銷渠道,實現在産業鏈上的升級,是當前我國經濟轉型中最為緊迫的任務。
陳清泰分析,工業化時期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最重要的時期,30年來中國産業超高速發展,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大。但從總體上看,並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技術能力,也很少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他認為,我國一些産業在國際分工中長期滯留在製造産業鏈的低端,是産業鏈中消耗資源、能源、勞動力最多,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而經濟效益最低的部分。在國外公司控制著産品技術、品牌、營銷渠道和産業鏈供應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實際上只能成為別人賺錢的附庸。
“低層次的競爭是製造的競爭,高層次的競爭是技術和標準的競爭。”陳清泰指出,新興産業給我國提供了技術追趕的機會。處於萌芽期的新興産業,技術尚不完善,知識産權壁壘還沒有形成,産業壟斷地位還沒有確立,商業模式還存在著不確定性。“對於那些具有革命性的技術,先進企業由於對傳統技術的路徑依賴和巨大資産存量的拖累,有時候反而會猶豫和躊躇,後發展的企業則可以輕裝上陣,兩者的反差提供了趕超的機會。”把培育新興産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步驟,以發展新興産業為契機,形成技術進步與産業升級相互促進的新形式,或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個新的階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