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深圳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從無到有 從有到精

發佈時間: 2012年05月21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從無到有 從有到精

——第八屆深圳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速寫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千人走路,一人領頭……”5月19日一早,記者剛走進深圳文博會4號館,就被一陣鑼鼓聲吸引了。循聲而去,一位年過花甲的表演者亮起嗓子唱了起來。鏗鏘有力的唱腔吸引不少觀眾圍了過來。人越來越多,老人越唱越起勁,唱到激動處,手腳並用,五官誇張,全身部位協調配合,全場觀眾感同身受。

  老人叫張謙,來自北京,他表演的節目叫“拉洋片”,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有800年。然而,近年來拉洋片的表演者越來越少,正面臨絕跡的危險,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拉洋片是我們民族的好玩意兒。我擔心這個好玩意兒哪天丟了,所以一直堅持表演,這次文博會給了我很大的舞臺。”張謙説。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另一展位內,市民饒有興致地做起景泰藍工藝畫,掐絲、上色、固沙、裝裱,一幅幅以卡通、風景等為主題的畫作製作而成。“我們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一起,不僅實現了産業化,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這一傳統文化。”該展位負責人説。

  本屆文博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列為重要展示內容,並設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總展覽面積7500平方米,分為民間美術展區、手工瓷器展區、刺繡與織造展區、雕刻與編織展區、茶藝展區、傳統中醫藥展區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區等7個分展區,除拉洋片和景泰藍工藝畫,河南雜技、雲南舞蹈、天津快板、陜西皮影戲、山西剪紙、大足石刻甚至深圳小吃等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琳瑯滿目,讓人大飽眼福。

  2010年,深圳文博會2號館創意生活館首次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區”,這是文博會創立以來首次設立“非遺展區”。2011年,在上一年實踐的基礎上,深圳文博會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市場化作為開拓重點,首次設立了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而2012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則更強調內容和質量。

  據介紹,今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提高了參展準入門檻,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呈現出兩方面的特色與亮點:一是更加注重文化內涵,明確該館的組展內容主要為國家級、省級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內容。青海唐卡、江西瓷版畫、貴州苗侗服飾、河北郭氏鏤空木雕、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均為精選出的高端非遺項目;二是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強調“交易為王”,在注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注重産品創新和市場包裝,以推動産品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次參展的蘇繡、潮繡、漆線雕、五彩瓷、香雲紗、徐州香包等內容,都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産業鏈。

  從多年缺席展覽到開始設立展區,從設立獨立的展館再到強調其市場化的運作,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深圳文博會上,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李 苑)

責任編輯:李小龍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