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 >
2月14日上午9時,瀋陽市大東區萬泉街道永豐社區會議室,聚集了幾十位特殊的讀者,他們分別來自大東區的長安、洮昌、北海、大北等街道,年齡從8歲到80歲不等,貫穿了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的每一個10年,而他們的共同話題,就是本報(遼寧日報)正在開展的“當今中國主流道德建設”系列報道。
穿越80年的時光隧道,不同的道德感受,一樣的道德期盼。
關於“道德作用”
80歲的“30後”傅常君老人把道德上升到了民族素質和國家競爭力的高度。
在72歲的“40後”趙虎勝看來,道德問題是“做人的根本”。
“70後”鄭丹則認為,最欣賞的人是有能力的人,但更願意和有道德、品行好的人做朋友。
“80後”李艷敏説,最欣賞有個性、活出自我的人,也希望做個合格的公民,沒有道德當然算不上合格公民。
與會的“90後”有3位,在這個充滿夢想的年齡,不論是大學生劉陽還是高二學生楊森和王世博,“都想做個完美的人,做個有價值的人。 ”
關於“道德養成”
“40後”、“50後”對此都有共鳴。孫連杰認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一直最聽黨的話,從上學、上班到退休,一直受到黨的培養。
退休前是中學校長的傅常君老人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的班會、隊會、團組織活動包括工廠的團委活動都很多,對道德風氣的培養很起作用。
“50後”任桂蘭説,我已經簽署了遺體和器官捐獻書。“這就是我留給子女、留給現在才1歲的小孫子最大的精神財富。 ”
“60後”鐘雲華認為,父母對子女道德的養成作用很大。“我一直拿公公婆婆當親生父母,我的女兒現在無論對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都非常孝順。”
“90後”王世博説,去年,我爺爺生病住院,爸爸每天白天上班,下班就去護理爺爺。媽媽上班很辛苦,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給爺爺做飯。我就是從那時起知道什麼叫孝順的。
關於“道德榜樣”
“40後”孫連杰、“50後”郭維林、“60後”張傑心中的榜樣“當然是雷鋒”,“我們就是在雷鋒精神激勵下成長的”。
趙虎勝説,雷鋒和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我也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助人為樂、心地善良的人。同一天出生的人,差距總不能太大吧。
“90後”劉陽説,我更願意把我身邊的人視為榜樣,因為他們離我更近、更真實。
出生於2004年的二年級小學生馬紫涵不知道什麼叫“道德模範”,但是“爸爸媽媽給我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的榜樣是班裏的琳琳,因為她學習好,愛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