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 >

50年 家鄉人續寫“雷鋒日記”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1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陽光投進依山而建的廣場,照亮了正中央的雷鋒雕像。已經有人在這裡駐足、仰望,似乎默默思索著什麼。

  這裡不是望城海拔的最高點,卻已成為人們心中最尊崇的道德高地。半個世紀以來,它見證了望城人對雷鋒的追慕與堅守,見證了這座城市美德血脈的蓬勃奔涌。

  望城是雷鋒的故鄉。72年前,貧苦的“庚伢子”在這裡出生;18年後,更名雷鋒,帶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奔向鞍鋼。

  望城人愛雷鋒,心魂係之!

  因為這種愛,才有了兩次“留住雷鋒”的呼告——2008年,為建設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望城有5個鎮被劃離。望城人提出的唯一請求是:留住和雷鋒有關的一切。2011年6月,望城撤縣設區,再次面臨重新規劃,望城人眾口同聲:寧願劃走幾個經濟強鎮,也要留下雷鋒紀念館。

  因為這種愛,半個世紀來,望城人用文字、真情、行動、思想,自發地續寫著“雷鋒日記”,寫下了一曲精神不滅、崇德向善的偉大頌歌。

  整個望城,就是一本攤開的日記——有形的日記寫在紙上,無形的“日記”鐫刻在人們心裏。

  “雷鋒家鄉出雷鋒,出了雷鋒學雷鋒,學了雷鋒成雷鋒”。學習雷鋒、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明的提升中深入人心、永葆活力,這是時代的呼聲,也是望城人道德追求的宏壯宣言。

  用真實文字寫日記,淬煉靈魂

  [日記摘錄]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陰

  這是我進入軍營寫下的第一篇日記。我在扉頁上抄錄了《雷鋒日記》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厚重?85歲的離休教師舒民仆用一櫃子日記給出了答案。

  寫日記近30年,共30多本,摞起來足有半人高。“我和雷鋒是同鄉,又在同一個時代當過兵,特別佩服他”,老人説,當年聽到雷鋒逝世的噩耗,就下了決心:雷鋒沒做完的事情,我來做!

  這一做,便是一生。從1983年離休加入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至2010年累出腦溢血,他免費為長沙市28所中小學校授課608堂,聽課學生達19.83萬人次,撰寫的講稿裝滿了三麻袋、一木箱。這些,都寫在他大大小小的日記本裏。

  他的家是孩子們的樂園。採訪那天,就有兩位大學生結伴來看他——中國地質大學大二學生蘇臘,湖南工程學院大三學生佘蓉。翻閱舒民仆的日記,很容易就找到了她倆的名字——

  “2007年元月2日 星期六 晴 這兩天走訪了三個學生:蘇臘,思想純樸,誠實守信,學習優異……”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陰間多雲 本年度資助學生名單:佘蓉,760元;蘇臘,680元……”

  兩位女孩説,舒爺爺做的好事説也説不盡,義務輔導、捐資助教、勸解心結,或許只有這些日記最清楚他的付出。

  也有人在舒民仆的影響下寫起了日記。

  2003年9月,16歲的中學生小龍捲入一場劫案,獲刑一年,3個月後,被保釋回校讀書。因為懼怕冷眼,小龍連續幾天閉門不出。舒民仆找上門來,慢慢地和他交著心。臨別,他送小龍一本《名人名言》、一個精裝日記本,囑咐他像雷鋒一樣天天做好事、寫日記,堅持“道德長跑”。

  其後,舒民仆時常登門,還陸續給小龍寫了14封信,不斷勉勵。

  小龍的心扉被觸動了。一個星期天,他獨自走進雷鋒紀念館,把雷鋒事跡展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當晚,他翻開日記寫下:“雷鋒説過‘我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今後我要以雷鋒為榜樣。”後來,他考取湖南工程技術學院、入了黨,現在已是深圳中信集團公司一名班組長。而他的日記,也正一天天變厚。

  如果在望城組織一場續寫“雷鋒日記”展,和舒民仆作伴的還有很多。

  望城消防大隊的“雷鋒日記”,人手一本。黑色封皮上印著雷鋒的燙金頭像,翻開來放在一起,就是一部大隊的“愛心簡史”。每年,一批批老兵退伍,帶著“雷鋒日記”離去,把愛的種子散播到各地;一批批新兵來到,又把奉獻和收穫寫進日記。

  還有雷鋒藝術團。流動演出間隙,團員們趴在臨時搭的舞臺邊沿,記錄下付出和見到的愛心。

  還有望城六中。孩子們在校門口的黑板上寫下“每日一得”,記錄下生活裏的真善美和服務他人的快樂。

  還有望城區法院法官范學鋒。工作四年,他每天寫日記,不斷提點自己“信訪工作的關鍵是幫助,是一心為民”。

  續寫的是日記,更是精神;留下的是美德,更是希望。有形的文字凝鑄起無形的豐碑,讓真善美的靈魂成為人心所向。

  用真情宣揚寫“日記”,傳播高尚

  [日記摘錄]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陰

  我們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還原著當年的情景。這是一個寫滿了“雷鋒”兩個字的劇目……我們將用自己的汗水讓人們體會新一代的雷鋒精神。

  雷鋒紀念館老館長雷孟宣79歲了。講起和紀念館共同走過的歲月,他眼裏立時有了神采。

  “剛建館時,觀眾真叫多!我們就三個宣講員,各地排隊等我們去作報告,每天嗓子都是啞的。”

  作為雷氏宗親,雷孟宣從小和雷鋒一起上山砍柴扯豬草,他覺得自己有義務把雷鋒宣傳好。1963年,他參加了展館籌建,20多次跑北京、下撫順,蒐集挖掘跟雷鋒有關的資料。在軍事博物館,他曾連續幾天伏在展板前,一筆一劃抄錄了約20萬字的雷鋒日記手稿。因為經費短缺,他還曾獨自拖著板車爬了近40公里山路,從鄰縣運回一批布展材料。

  此後40多年,他“從嘴巴到腦子到腳板從沒離開過雷鋒”。苦?累?他不怕,怕的是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冷落。

  “雷鋒潮”在中國大地上的起起落落,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這間全國第二大規模的雷鋒紀念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紀念館一度門庭清冷,1984年全年接待量不足四萬人。

  就這樣坐等嗎?不!越是人們淡忘雷鋒的時候,越要喚醒他們。他決定:走出去,送“雷鋒”進學校、進農村、進工廠。

  這時,一位身殘志堅的農家女走進紀念館,成了雷孟宣的好幫手。

  譚荒芳,52歲,雷鋒紀念館原宣講員。自幼因事故失去雙手的她在高中畢業後辦起了家庭圖書室,1986年被安排到雷鋒紀念館工作。

  她和雷孟宣一起籌備“流動展覽”。展板不好帶,他們就扯來幾十米長的白布,縫上一排排口袋,把照片套上塑料封插進去,捲起來背著走。

  一支小分隊開始向全縣、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流動,肩挑手提,跋山涉水。這個傳統被延續了下來,幾十年間,宣講員們走進了全國18個省的70多個縣市,舉辦流動展覽5000多場次,把雷鋒精神送到了百姓心中。

  2011年,譚荒芳退休了。令她驚喜的是,23歲的女兒、蘇州科技學院音樂系畢業生張璐琪主動申請到紀念館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選擇?清秀的姑娘只講了自己的經歷:從小隨媽媽在紀念館長大,四歲時,就能繪聲繪色地講解雷鋒生平中“苦難的童年”;在雷鋒學校讀書6年,一直是學校雷鋒事跡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雷鋒是媽媽的驕傲,這種驕傲也傳給了我”,她説。

  如果説,雷鋒紀念館是望城雷鋒精神傳播的主陣地,那麼,星羅棋佈的“分戰場”則數不勝數。

  走進雷鋒藝術團駐地,團長易輝洪正帶著演員們緊張排演一台大戲——“雷鋒家鄉學雷鋒,全民行動樹新風”專題演出。這是為慶祝今年“35”準備的節目。從春節前開始籌備到現在拿出臺本、集中排練,易輝洪和總導演董建軍只休了一天假。

  自2001年更名以來,雷鋒藝術團一直“演雷鋒、學雷鋒、做雷鋒”。他們排演了《雷鋒之歌》、花鼓戲《雷鋒》等節目,常年送戲下鄉。雷鋒出差路上“好事做了一火車”,他們演出途中“好事做了幾村莊”。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農忙時節幫老鄉搶收莊稼……老百姓評價:“你們對得起這響噹噹的名號!”

熱詞:

  • 雷鋒
  • 雷鋒精神
  • 雷鋒紀念館
  • 撫順
  • 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