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個農家小院,祖孫三代人,爺爺,爸爸,兒子,幾隻小雞和兩隻母雞,這樣一幅充滿著濃濃鄉土氣息的畫作出自陜西戶縣農民劉知貴之手。透過這幅充滿泥土氣息的畫作,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人文內涵的閃光點——孝順。
在這幅畫作中,兒子給自己的爸爸洗腳,而作為小孫子,也模倣著爸爸的樣子,給自己的爸爸用毛巾擦背。畫作中的三人,眼神中都充滿著溫情和淡然,其實這幅畫作恰恰是用這種淡淡的溫情來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孝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位置和表達方式,即:淡而有味,綿長久遠,代代傳承,深入骨髓,以孝為榮。
《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中對“孝”字也有一個很形象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許慎的解釋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一個會意字其實是最形象的反映了孝道的真正含義,那就是人老了之後,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或者説尤其是精神上要依靠兒女的孝順來作為支撐,否則這個“老”字可能就立不住。
隨著這幅農民畫給我們描述的是傳統鄉村境遇中的孝道文化,但是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這樣傳統淳樸的孝文化在新世紀更是具有別樣的內涵和重要作用。眾所週知,由於現在家庭大多數都是“421”的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小兩口,加一個孩子,這樣的家庭結構雖然也可以其樂融融,但是無論從家庭養老的物質方面的孝道體現上,還是從關心老人精神世界需求的孝道體現方面,都會變得異常艱難和脆弱,因為隨著現代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一代特別是八零後群體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不但要應對生活和工作壓力,還要負擔雙方四位老人的養老,在沉重的養老重壓之下,如果不能夠正確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對孝道的理解,很可能就會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因此,對於孝道的理解,在當前我們國家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城居保、新農保都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當下,可能作為兒女,更應該關注老人們對親情的渴望和慰藉,就像這幅農民畫作中所體現的濃濃親情那樣,溫馨從容,淡而有味,而不是過年過節一個遠隔重洋的例行問候電話,不是匆匆忙忙送上的孝敬錢,也不是兒女的事業有多輝煌成功,可能父母最想告訴你的是,我們真的老了,真的需要你不再忙碌的奔波了,給父母一點親情慰藉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從“臥冰求鯉”的典故式熏陶到現代社會《常回家看看》的通俗式傳播,不同時代的孝道傳播傳承有不同的形式,但歸根結底有一點始終不曾變,那就是延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濃濃溫情和對孝道的深刻理解與踐行,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最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是表現孝文化的作品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精髓所在。(作者: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