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的青年志願者們在殘童康復之家與殘疾孩子們嬉戲。孟宣攝
北京安貞社區開展扶殘助殘活動,幫助殘疾人在超市體驗購物。孟宣攝
颱風“海葵”來襲,江西省景德鎮預備役人員駕駛衝鋒舟在樂平市車溪河為臨港鎮港邊村被困群眾運送救災物資。 人民視覺
構築 “最後一道防線”
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家住山東省榮成市尋山街道的51歲居民趙玉剛沒有想到,不久前全市剛剛開展農村低保評審活動,自己因患先天性心臟病喪失勞動能力而被評為低保對象。他感慨地説,是全村的群眾代表投票選的他,這在往年想都不敢想。
這是榮成市民政部門打造“陽光低保”探索實施“戶代表評議制度”帶來的新氣象。
民心大於天,和諧在人間。不斷健全的社會救助制度已經深深紮根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壤,正以實際效果彰顯“民政為民”的核心理念。
十年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實現了從臨時性、單一性社會救濟向制度化、綜合性社會救助的歷史轉型,救助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規範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了穩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溫暖人心的數據,構築起社會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
各項救助標準和補助水平大幅提高。從2002年到2011年,城市低保對象月平均保障標準由148元提高到288元;農村低保對象年平均保障標準由2007年底建制時的840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8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由2006年的1608元提高到2011年的34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1224.5元提高到2470元。累計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1287.2萬人次。從2009年起,中央連續三年為低保對象、五保對象等群體發放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共計355.6億元;各級財政救助資金年投入總量從172.3億元增長到1647億元。
各項救助制度的配套銜接切實加強。全國143個城市開展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試點工作,建立了跨部門、多層次、分類別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臨時救助為輔助,覆蓋城鄉、項目多樣、功能整合的社會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