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痛失親人後,會引起情緒、思維、行為各方面的改變,也包括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的改變,有時還轉化成慢性心理疾病。
對32名暴雨後産生嚴重心理應激反應者進行心理救援
北京擬建心理救援力量儲備庫
“7.21暴雨”過後,北京市兩支心理救援專業力量安定醫院和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分別組織人員赴門頭溝和房山區進行心理干預。
近幾年,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從“5.12”大地震之後心理干預逐漸被推到了與災後物質救援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汶川地震後,一度也有過這樣的畫面--參與救災的醫生由於心理壓力過大而産生恐懼低落情緒,原本為受災群眾做心理輔導的志願者們卻失聲痛哭,災難中的倖存者卻在面對親人不在的新家時選擇了輕生……心理問題並不僅限于出現在自然災害之後,城市中也時有年輕的生命因不堪生活壓力而自殺等一系列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的心理干預工作已經成為迫切需求。那麼,由什麼人來做心理干預?心理干預何時進行?心理醫療團隊除了面對突發性事件和災害做出反應,是否應深入日常生活?這些問題都需要逐個回答。而現實表明,建立一個與我國現行人口結構相適應的心理干預體系仍然任重而道遠。
從對暴雨後心理救援開始
一場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後,“衝斷”的道路已恢復通車、衝垮的房屋也正在重建,但親歷者心靈上的創傷該如何修復?
8月1日,北京市啟動一級心理援助預案,由18名具備汶川、海地地震等災害救援經驗的醫療專家組成的心理危機干預隊對房山區進行了全面篩查,共發現32名親歷暴雨後産生嚴重心理應激反應者,並對他們進行了心理救援。
據了解,這是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首次執行大規模心理援助任務,北京市衛生部門對全市精神科醫生和相關工作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技能特訓,建立心理救援力量“儲備庫”.
“我認為這是心理干預真正從國家層面開始重視起來,北京可以&&先建立,然後是上海、廣州,再其他城市。希望今後全國能形成一張網,心理干預專家力量各地分佈均勻,這樣哪有災害發生,隨時都能有心理干預治療專家出現,這當然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委、臨床心理學博士唐海波説。
作為北京市精神專家組組長,楊甫德同時也擔任著這次市心理救援力量“儲備庫”籌建人。他認為,心理救援是一個領域也是一個專業,精神科醫生具備精神衛生技能,但是他不一定具備其他科目的治療能力,所以綜合醫院醫生也需要在參與急救、防疫時掌握些心理學的知識。另外,社區民警、119這些特殊人群,他們在接觸受災人群時候也需要掌握些心理學知識。
北京市心理救援“儲備庫”準備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是對心理救援的主體人員特訓(精神科醫生、社區醫生),第二個階段,綜合醫院醫生和門診醫生,第三個階段是社區民警、119特殊人群。
誰來進行干預?
據有關資料表明,國外每萬人口中有精神心理治療師10個,而我國只有1.46個,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國外心理疾病治療往往是有一個治療團隊,裏面分有心理治療師、康復師等。
楊甫德説:“國外像心理治療師、康復師、職業治療師這樣的專業性、針對性較強的醫療團隊成員類別,我們現在幾乎沒有,尤其是這些人平時還會做精神健康方面的宣傳,做突發事件之後的心理救援。”
“人員不是一個相對專職的隊伍,現在可以提供心理援助的人員最大群體還是來自精神衛生工作的從業人員,此外還有一些心理諮詢技術的人員、有心理諮詢證書的人員,剩下就是受過一定培訓能夠提供基本的心理諮詢服務的社會志願者,但這些人群都不專業,專業人才我們還是很匱乏。”楊甫德繼續説。
而唐海波則認為多些基層心理諮詢師也是好事。
“當然,就現階段來説,我國在心理干預專家力量嚴重不足情況下,多些具有‘心理諮詢師'認證的從業者和相關接受過心理培訓的志願者,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先將心理干預從業者基數加大,才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心理干預專家。大災面前,面對眾多需要心理干預的患者,心理干預專家數量嚴重不足,有過簡單心理干預培訓的志願者和具有‘心理諮詢師'認證的從業者此時便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唐海波説。
怎樣有效干預?
大災面前,我們應該如何積極、有序、高效地進行心理救援呢?
北京師範大學張秀蘭教授認為,大災面前的心理干預服務應該是專業的服務,將災後需求和供給有效、有序地銜接,才是保證心理干預成功的良好條件。政府、社會團體、NGO應該做到信息共享、有序協作,發揮各自所長,有針對性、目標性來進行心理干預救治。
“災害過後最大混亂就是無序,5.12汶川地震和7.21北京水災都是如此,大家參與救災熱情積極性都很高,總想去出把力,但是救治災民不是搶著獻愛心,需要了解當地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張秀蘭説。
災後干預兩種模式:一是災後通過專業心理干預師進行干預,這一般都是家中有親人離世才會採用;二是災後社會心理重建,這需要通過社會組織方式,相互體會、共渡難關。要以不同群體、不同階段,以及以服務對象需求為導向來進行心理干預活動。
而國外的心理干預比我國要早很多。“災害發生時資源都非常有限,應該將最有效的資源用到最緊急的體系上,所以國外越是重大災難,越是要從宏觀層面統一協調、指揮、決策、行動,對比之,我國很多時候會有多頭管理,各部門分別派人,容易産生混亂。我們要通過一種合理的管理體系來更好發揮每一個人的作用,另外,在技術方案上應該更加明確定調。救援應該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也可以,但重大災害靠自下而上會混亂,靠自上而下會有序。”楊甫德對記者説。
相關鏈結
我國心理疾病患者約1.7億
臨床心理學博士唐海波説:“早期中國衛生部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就有報告指出,中國精神疾病患者超過1億。在數量如此龐大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什麼是精神疾病?”
目前,精神疾病分成三大類,一類嚴重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第二類,像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都叫做輕型精神障礙,第三類叫做心理行為問題的人,例如失眠、短暫情緒問題。第三類人群所佔比重相當大。
根據官方數據,現我國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人群約在1.7億左右,這裡面1%左右是嚴重精神障礙、16%左右是輕型精神障礙,這部分為疾病人群,都是需要積極干預和治療,另外80%多是普通人群,也就是第三類心理行為問題病人。
“當前條件下,公眾對於心理疾病的知曉率低(心理疾病不是病)、就診率低(醫院不設相關科室)、識別率低(不知道有心理疾病)、治療率低(院方醫療條件有限),這四低無疑延誤了心理疾病患者就診時間,增加了心理病患者數量。”北京市精神專家組組長、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院長楊甫德説。
生命熱線使7000人次放棄自殺
自殺現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列為最嚴重的心理疾病,各國都在建立預防自殺機制,培訓心理干預專家進行有效干預,使自殺者放棄輕生念頭,重獲新生。
中國自殺率並不低,但是中國最嚴重心理疾病自殺的表徵上與國外有著不同。
“自殺率女性高於男性,這是中國的一個最大特點。”楊甫德介紹,“全世界自殺率都是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就只有中國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而且是農村女性自殺率最高,這和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親情不夠、精神衛生知識了解不夠、搶救水平低、醫療救助可持續性較差等因素都有關係。”
在北京,心理援助熱線800-810-8117已經並且還在試圖挽救許多有輕生念頭的人。
“熱線2002年就開通了,在2011年6月18日被北京市衛生局正式批准成為北京心理援助熱線。我們不收取來電者任何費用,全球有需求病友都可以撥打,現在熱線有5條通路可以同時接通,心理干預專家24小時為病友服務,是一條純公益熱線。”楊甫德説。
楊甫德向記者介紹,“原先只有20%接聽率,現在上升到40%,這表明大眾對心理健康需求增加,熱線存在10年來,已接聽17萬多來電,使7000人次放棄自殺念頭,被稱為生命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