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名失獨母親,舉著她寫給女兒的書《你曾來過》,背後是女兒的鋼琴和畫像。
一名失獨父親,滿是皺紋的手裏,捧著兒子小時候玩的玩具。
失獨父母,這一曾被忽略的群體,正在進入公眾視野。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專家估算,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
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5月,北京失獨父母人數為7746人,其中農村1269人,城市6477人,“這一人群年齡偏大,精神和身體狀況欠佳,有一定的生活困難”.
記者調查,這些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光榮一代”,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擔心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但相關幫扶、保障體系滯後。
如何為這一群體提供有效的幫助,如何接手他們原本寄希望於子女身上的未來,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待解的課題。
- 北京措施
7月20日,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表示,針對失獨家庭的幫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策幫扶,包括給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為止。同時可享受特別扶助的,按較高標準執行。二是精神幫扶,即以“親情牽手”項目為載體的親情撫慰。2006年開始,北京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在全市範圍開展了生育關懷親情牽手活動,鼓勵大學生、部隊官兵等青年群體,與失獨家庭結為國策親戚,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
此外,“暖心計劃”以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為目標人群,為其提供養老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殘疾保險、燒傷保險以及女性重疾保險,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真正保障了這一人群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同時,安康計劃和服務計劃與暖心計劃相配套,對於沒有發生意外理賠的家庭提供體檢等服務,最大限度加大保障力度。
“兒子,好好看家,我們出去玩兒啦!”
房間空蕩,整潔,甚至像賓館一般一塵不染。
“兒子,我們回來啦!”
房間依然空蕩,整潔,甚至像賓館一般一塵不染。
董毅去世14年了。
心中難過時,董毅父母會離開北京去旅遊。每次離開和返回,都會對著空蕩蕩的房間打招呼。
習慣以“某某媽媽/爸爸”相稱
孩子離開後,董毅的媽媽通過網絡,結識了許多同命相憐的家庭。北京的幾家時不時聚一聚,“我們的痛,旁人怎麼能了解?”尚未坐定,幾位失獨母親的聲音顫抖起來。
她們習慣以“某某媽媽/爸爸”相稱,很少提及姓名。
“別人這麼叫我們的時候,就感覺孩子還在。”57歲的“小男媽媽”,隨身總帶著一塊手帕,“不知什麼時候眼淚就流下來了。”
“董毅媽媽”挺羨慕“小男媽媽”,“孩子是因病離開的,好歹陪著走完了最後一程。”
1998年,20歲的董毅在去同學聚會的路上遭遇車禍,沒有留下一句話。
“小男媽媽”也會羨慕“董毅媽媽”,董毅去世後,骨灰放在家中,“可以天天守著。”
小男去世後,很快入土為安。6年過去,每當颳風下雨,“小男媽媽”還有止不住的淚,“他一個人在荒郊野外、日曬雨淋,我心疼啊。”
64歲的“孫萌媽媽”,家境富足的她曾一心想為女兒創造更好的未來。
突如其來的疾病奪走女兒26歲的生命,前半生幸福清零,悲痛填滿生活。
大年夜,她端著飯碗突然大哭,丈夫呵斥“這日子還過不過?”她一個人跑到女兒的墓地呆上兩天兩夜,哭著一遍遍撫摸冰涼的墓碑,直到手凍得沒知覺。
女兒去世時,“孫萌媽媽”買下兩塊連著的墓地,準備百年後常伴自己的孩子。
起初,她想和女兒葬在一起,但想起女兒生前説喜歡住大房子,“就不跟她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