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6日 1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養老院:“贊助費”中途離開一般不能退還
民政部門:應按入住年限相應扣除和退還
日前,有讀者報料,入住養老院要一次性交納一筆昂貴的"贊助費",老人入住養老院“好進不好出”。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家養老院後發現,優質的養老院幾成稀缺資源,要讓老人家入住稱心如意的養老院,其難度不亞於為孩子找一家心水幼兒園。
調查同時顯示,公辦養老院與民辦養老院資源的差異呈擴大趨勢,使老人家在選擇養老方式時頗多糾結。
兒女好糾結
不菲"贊助費" 到底用在哪
許多老人都談到了"一次性贊助費"的問題。記者走訪多家養老院時,院方普遍稱社會上理解的"贊助費"不準確,認為這筆費用是"一次性設施使用費",這不僅是行規,也是現實需要。
這筆費用用於何處?民政部門有關人士解答説,一次性購置費指的是一次性收取相關的設備費,收費合情合理。因為按要求,養老機構每過5至7年,就要進行一次改造,以適應老人的需求,現在廣州養老機構收取的設施費普遍在1萬元以下。
58歲的林月琴女士説,她母親在市內找過多家養老院。這些養老院無論公辦民辦,都要收取名目為一次性購置費或一次性生活設施費的贊助費用。不過她發現,除了個別新開張的養老院外,養老院裏的床和櫃子都是舊的,只有被子、席子、枕頭等個人用品是新配的,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費用其實就是贊助費。
既然對養老院不甚滿意,為何不另尋更滿意的養老院?"一旦轉院,當初繳納的贊助費是不會退的,很多人都不甘心啊。" 林月琴女士説。
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家養老院,發現林女士所言不虛,這些養老院每個床位的一次性收費標準在數千元左右,但擁有獨立衛生間的雙人間的收費則在1.8萬~2萬元之間。這些養老院均説明,原則上老人如果中途離院,一次性費用是不退還的。不過,在實際中,如果老人家在入院不久後離世,個別養老院表示會酌情退回部分費用。
另一個市民何老伯曾入住越秀區的一家養老院,除了每月交納住房費、伙食費、護理費,他共交納了共2萬元的一次性設施使用費,後來因為雙方的矛盾,當他想換一間養老院時,卻因為這筆費用不退還,導致他進退兩難。
市民政局有關部門有關負責人也承認,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他認為,院方應按照實際情況按比例退費,根據老人家在院裏住的年限相應扣除和退還設施使用費。
飯菜吃不多 錢卻不能少
有老人家反映,公辦養老院與民辦養老院的伙食上有差別。記者摸查發現,其實公辦和民辦的養老機構的差別不是很大。比如,公辦的海珠區老人公寓、越秀區東山福利院,民辦的越秀區金橋養老院、荔灣區英明養老院餐費標準都是400~420元/月。
每餐伙食標準方面,米飯(普通米飯或者煮得較軟糜的飯)配一肉一菜,米飯搭配的肉菜會豐富一些,軟糜飯主要為牙齒脫落的老人而做,配的肉菜往往是蒸肉餅或水蛋,加一個煮青菜。
楊婆婆在海珠老人公寓住了6年,她説對伙食很滿意,"廚師都是本地人,合我的口味。"記者在該院張貼出來的菜單上看到,涼瓜炒牛肉、蘿蔔炆魚丸等都有供應,且7天的菜式都不相同。然而, 吃軟米飯和稀飯的老人就難有這樣的口福,幾家養老院稀飯搭配搭的肉菜品種都比較單一,"就一點剁得很碎的肉末和菜碎".家屬范女士提出,食用稀飯的老人應減少一些餐費。對這一點,院方表示無法做到。
除繳納一次性費用外,近年入住養老院的費用也在增加。以最高級別的護理標準為例,海珠老人公寓每月費用共約1810元,金橋養老院約1760元,東山福利院(蘿崗院區)約1530元。市民梁婆婆入住的養老院的收費已從2007年的1200元漲至現在的1900元,最近一年更是連漲三次。
床位太有限 "就近"難度大
兒女都希望父母能夠入住在家庭附近的養老院,然而,市區的養老院大部分都因為場地和床位所限,甚至不接收患病老人,這與機構養老的初衷背道而馳,但院方也有苦衷。
市民陳志強的家庭是個三口之家,女兒剛上幼兒園,他坦言不喜歡住家附近有養老院。陳志強的爺爺則入住了沙太路一家養老院,由於路途遙遠,他只在過節時才去探望。記者與他探討日後其父母及岳父母養老的問題,陳志強説:"如果日後老人年紀大了,當然在市區入住養老院更好,不過那不是現在能考慮的啦。"
有陳先生這樣想法的市民比比皆是,沒有需要時都不喜歡附近有養老院,"味道難聞","時不時有老人過世,晦氣"……一旦到自己有需要時,就要四處奔波。市民沈冰為了替奶奶尋找養老院,已奔波了3個月,在心儀的養老院登記輪候,估計至少要再等半年。
海珠區政協前不久的一份調查顯示,居民對養老場所的接受程度較低,"選址難"問題一直困擾著養老機構。海珠區老人公寓是該區兩所公辦區屬養老院之一,位於海聯路,擁有150張床位。海珠區早就有將該院原址重建的計劃,將床位擴充至500張。目前重建的資金籌措到位,項目卻遲遲未能通過立項審批。"附近居民不支持甚至有抵觸情緒。"院長吳迎春無奈地説。
護理不週到 老人受委屈
"每次來養老院看到媽媽我就很揪心,經常禁不住掉眼淚。"梁婆婆(化名)的女兒林女士這樣對記者説。
梁婆婆患病十多年,由於不捨得送老人家到養老院,一直都由兒女輪流看護。5年前意外摔傷後,梁婆婆的腿腳功能一直未恢復,日常起居無法自理,兒女們無奈,只好下決心將她送到養老院。為此幾兄妹幾乎走遍了市區內外大小的養老院。
輾轉了一個多月,在被近十家養老院拒收後,林女士一家找到了位於芳村黃大仙祠附近的養老院。 "進養老院前,媽媽只是行走不便,神志清晰,説話交流很伶俐。"林女士説,入住養老院後,媽媽的情況迅速變差。"每次我們來她都嚷著要回家。"
林女士説,護工都是説普通話的,同房的老人彼此之間也沒有交流。一天傍晚,林女士帶了點心去探望媽媽,當時剛過晚飯時間,可媽媽顯得特別餓,一直張嘴要吃。"我問她有沒吃飯,她搖搖頭。"林女士去問護工,護工承認由於調班漏了喂飯給梁婆婆。不久前的一天,廣州氣溫急降近10攝氏度,第二天一早,林女士趕到養老院,發現媽媽蓋的還是薄被單,而且還被掀開了,老人蜷縮在床上打哆嗦。
梁婆婆住的是普通房間,陳設很簡單。外面的大廳光線較暗,幾名行動自如的老人家和護工聚在一起看電視,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交流。
現狀調查
出路探尋
護工:工作錢少不體面
院方:要想留人不容易
某養老院兩個護工空缺幾年沒補全
家屬抱怨護工服務不週到,護工抱怨工資低工作不體面,養老院留不住人。這些都是困擾養老行業實實在在的問題。
荔灣區英明養老院的護工群姐(化名)告訴記者,年初漲了工資以後,現在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是1800元左右,養老院包吃飯和住宿。
這個工資在同行業裏算是較高的,群姐卻説,這份工資根本留不住人。"每個月都有人不幹的。"群姐説,"又臟又累,還要受老人和家屬的氣,拿同樣的工資寧可幹別的好了".記者觀察發現,每個護工一般照顧8個老人,很難對每個老人都照顧週到。
這種情況在各個養老院普遍存在,海珠老人公寓有兩個護工空缺名額,幾年都沒有補全。
吳迎春表示,護理員首先一定要有愛心,如果單靠提高工資,永遠也競爭不過其他行業,"即使工資低一點,很多人也寧願到工廠、商場去打工,因為更體面。"
為了讓護工照顧好老人,家屬各出招數。彭先生的父母都在養老院,他退休後隔天就往養老院跑;李女士長期出差,每次到養老院探望媽媽,她都要包紅包給護工,希望能多關照一下。
養老院裏發生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歸根到底,是老齡化加劇後,社會面臨的養老剛性需求增加。去年廣州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63間,總床位22817張,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僅2.3張。為了應對養老壓力,廣州鼓勵民間力量投入養老事業,但各種原因也讓一些規模小的養老院生存艱難。例如海珠區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11家街辦敬老樓,由於硬體設施落後,已有6家街辦福利機構相繼歇業。
出路一
給予稅費優惠 吸引民間力量
記者在採訪中無一例外聽到養老機構經營者抱怨稅費負擔重的情況。主要是日常運營中,水費、排污費和有線電視費等沒有納入公益性減免計費,仍按照商業性用途收取,使經營的成本加重。就此,海珠區政協建議協調有關部門落實促進養老産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給予信貸、稅收(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産稅等)和費用(用水、用電、用氣、通訊、網絡、有線電視等)等方面的優惠。
出路二:
健全評估機制 出臺行業標準
針對養老機構良莠不齊的狀況,政協委員建議,有關方面要健全養老工作評估機制,研究出臺養老機構行業標準。成立區養老服務協會和"養老機構評估專家組".每年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