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汶川地震三週年:中國交出重建答卷 汶川期待振興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2日 12: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月11日,一位北京民眾觀看汶川地震後重建的國道212線甘肅文縣高樓山段照片。當日,“科學重建偉大壯舉——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中新社發 廖攀 攝

  今天是中國的“防災減災日”,正是因為三年前今日的汶川八級強震,促成了這個日子的設立。三年後,中國政府向世界交出了這場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答卷,三年來,在重建中,在應對新的自然災害中,這個國家在不斷積累經驗,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而經歷了巨災的這片土地,也在走過艱難歷程後,謀劃著振興之路。

  官方交出重建答卷

  在汶川地震三週年之際,中國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

  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震災區41130個國家重建項目中近95%已經完工,累計投資8851億元。預計今年9月底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頒布3週年時,災後恢復重建各項任務將全面完成。

  四川、甘肅、陜西已建成農房190.85萬戶、城鎮住房28.83萬戶,建成學校3839所、各類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2169個,建成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000多個,“三川兩鎮”等一批遭重創的縣鎮村莊以全新的面貌再現。三省51個重災縣區在重建中優先完成城鄉住房、學校醫院、公共基礎設施後,其他各專項規劃任務也已進入到收尾階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為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國務院同年9月印發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在三省51個重災縣區、13萬多平方公里範圍內全面啟動了恢復重建工作。

  同年,中央在安排3026億元中央財政災後恢復重建基金的同時,決定建立對口支援機制。北京、廣東、上海等19個對口支援省市動員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智力資源,傾力支援災後恢復重建。目前,19個省市共實施對口支援項目4121個,安排對口支援資金843億元。到2010年9月底,對口支援省市直接承擔的恢復重建項目已基本完成,並普遍與受援地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

  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將汶川重建的成績總結了五個方面: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大幅度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産業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精神家園得到了同步重建。

  恢復重建首重民生

  “512”汶川特大地震過去三年,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已基本完成,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超過災前。在這三年時間裏,“民生”成為恢復重建工作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從2008年6月開始,四川省就著手使臨時生活救助與低保實現制度對接。到當年12月,8.2萬城市居民被納入城市低保,55.6萬人被納入農村低保。據統計,2008年到2010年,四川全省共採購和接收捐贈棉被714.6萬床,棉衣褲643.4萬套,取暖用品79.2萬件。三年時間內,中央和省兩級下撥災區用於社會救助的資金近750億元。

  在恢復重建的工作中,四川省政府著眼解決災區群眾最緊迫、最急需、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切實把保障改善民生擺在首要位置:及時出臺住房重建政策意見,落實農房重建補助政策,加快推及學校、醫院、文化、廣電、體育、社會福利和精神家園等民生項目重建;開展創業、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因災失地和家庭特別困難的群眾;實施扶貧幫困措施,保障重災區數萬戶困難群眾生活。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曾表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而新北川中學的重建融合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一個前所未有的最棒的設計團隊”,設計方案前後進行了12次論證,建築不僅融合了羌族白石崇拜等特色,其抗震強度更是高達8級。

  災區的恢復重建,不僅僅在百姓安居上重視民生,同時,也為生命的重建點燃了一盞盞希望的明燈。

  據四川省人口計生部門調查,汶川地震中失去子女的獨生子女家庭有8000多個。2008年7月25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的決定》,四川省數以萬計在地震中失去孩子或有子女傷殘的父母都可以養育新的生命。據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已有3761名婦女懷孕,2864名嬰兒健康出生。三年來,震後新生命的降生讓災區眾多家庭逐漸走出陰霾,走向希望。

  重建大考彰顯政府執政理念嬗變

  “512”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被認為是災後重建的世界性難題,其重建範圍之廣、難度之大,為世界矚目。

  如果説抗震救災是對政府抵禦風險能力的檢驗,那麼災後重建則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更大考驗。分析指出,3年災後重建過程提高了政府部門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公權力行使開放性和透明度的提高讓每一個身在其中的社會成員都得以參與重建過程,也因此避免了決策的盲目和隨意。

  執政理念的變化,首先體現在前瞻、明晰的重建規劃。政府迅速成立了災後重建組和規劃組,震後僅5個月,就發佈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四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43個行業規劃、51個重災縣(市、區)實施規劃以及88個一般受災縣(市、區)項目規劃,形成了清晰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體系。

  其二,這種執政理念變化還體現在對依法行政的強調,重建帶來許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問題,也對執政者制度建設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官方相繼制定出臺了《防震減災法》、《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的決定》、《汶川地震災區城鎮受損房屋建築安全鑒定及修復加固拆除實施意見》等法規制度,及時將重建納入法制軌道。同時,自2009年起,中國將每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紀念日確定為“防災減災日”。

  其三,面對數以萬計的重建項目,以萬億計的重建資金,政府在重建過程中大力推進各領域的陽光監督。為強化效能監察,官方專門出臺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效能問責規定》,同時,對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複雜案件進行重點查辦,災後重建以來四川查處相關違紀違法人員540余人,移送司法機關60余人,其中廳級幹部佔11%,縣處級幹部佔19%。

  汶川地震距今已滿三年,然而它帶給人們的傷痛遠未修復。抓住民生根本、解決社會最突出的矛盾,是本屆政府執政理念的重點。在汶川地震中取得的救災重建經驗,正被廣泛應用於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後重建中,這對提高一個國家整體的抵禦風險能力、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