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悄然起飛 慈善回歸民間需更多制度支持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5日 1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在回顧先前三十年完全“沒想到”的改革發展時人們常有點手足無措,而面對未來三十年的“不確定”的崛起時,又不得不深思。正是在這個關節點上,2010年,公益悄然起飛。

  慈善回歸民間

  2010年公益界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是,整個體制開始認同慈善回歸民間的訴求。雖然國家的《慈善法》仍然遲遲未出,但是地方的慈善立法開始不斷涌現。2009年底廣東省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慈善公益類社會組織發展的若干規定》,引發了2010年許多慈善公益組織紛紛在廣東申請註冊。而繼江蘇省5月在全國率先出臺《慈善事業促進條例》,湖南也向地方人大提交了《慈善募捐條例》草案,在廣東省全年醞釀《慈善事業條例》的同時,深圳已經在醞釀《非營利組織法》。這些已經出臺和正在制定的法律雖然力度不同,但是在方向上都傾向於支持民間慈善事業的興起。這似乎預示著至少在地方上,體制開始認識到來自民間的慈善力量,認同慈善也是一種作為民間的事業。不但如此,2009年各地興起的政府購買服務的熱潮也標誌著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需要民間公益組織的給力。上海和深圳的公益創投和公益金在全國先行,直接推動了民間的各種慈善項目的興起和非營利組織的活躍。原有的政府包辦慈善的局面正在改觀。

  在民政部2005年的《慈善事業發展綱要》出臺五年以後,慈善終於引起整個體制的重視絕非偶然,亦是形勢所迫。在改革開放過往三十年中,一方面中國經濟轉型的框架基本形成,經濟的崛起引世人矚目,而另一方面,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社會的變革卻相對緩慢。社會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結構的轉換,這就使得民生與社會發展議題例如貧富的兩極分化問題、教育問題、健康問題、環境問題等日積月累,改革變得複雜和挑戰重重。更令人憂慮的是,公共道德出現某些失范、社區冷漠以及大眾消費主義的盛行都是不健康的社會心理。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政府與民間逐漸達成共識,公益慈善即使不能成為新一輪社會改革的起點,至少可以緩和環境大災大難或者社會貧富分化所帶來的矛盾對立和衝突。2010年,從企業家陳光標的裸捐到退休老人胡明參與的月月捐,越來越多的民間人士主動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中來。而從雲南抗旱的突然醒悟到玉樹地震救災的新的民間聯盟的形成,民間公益組織仍然依靠自身的行動和突破來使得慈善在民間再度興起。2010年慈善回歸民間的另一個更重要的標誌是,慈善事業開始了更多的民間合作和多元發展。

  2010年,對政府壟斷慈善最醒目的挑戰聲音來自於李連杰。他在中央電視臺的訪談中公開了自己做慈善面對種種潛規則的困難和壓力。尤其是喊出了要求擁有公募權的民間公益的呼聲。當很多人認為壹基金為此真的要夭折的時候,他的聲音感動了南方。2010年12月3日具有公募性質的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在深圳註冊成立,這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來自民間的公募基金會。和先前那些悄悄擁有公募資格的民間組織不同是,它的戲劇性的高調轉變展示了相關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雖然相關部門統計的全國慈善捐贈在2010年並未有突變式的進展,但是2010年,那些不在統計數字之內的社區公益被學術界發現。事實上,民間的做善事得福報的傳統在2010年借助互聯網、微博和手機短信等大規模復興。很多慈善直接走向社區中的貧困人群、修橋造路等。2010年最為引人矚目的捐款是曹德旺父子將2億人民幣捐贈給中國扶貧基金會用於雲南救災。這是目前中國個人一次捐贈最大的一筆款項。曹德旺父子捐贈這筆錢同時也附加上可能是中國慈善史上最苛刻的條件,如果誤差率超過1%,扶貧基金會要給捐助人賠30倍。這個苛刻的協議使得中國扶貧基金會必須以更高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來使用這筆善款。曹德旺的捐贈不但推動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轉型,也舉起了捐款人要求問責的大旗。對應于2009年調查發現汶川地震捐款80%流向國庫所引發的不滿,捐款人問責之風在2010年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