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居家養老:仍是多數中國人的選擇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2日 10: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據統計,我國有1.67億老年人,其中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1899萬,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人人有老,人之將老”,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但與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相對應的數字是,我國養老床位總數僅佔全國老年人口的1.59%,不僅低於發達國家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養老形勢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也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居家養老”仍然是我國老人首選。但正如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所説,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即使“居家養老”,也早與傳統的居家養老需求不同。老年人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傳統保姆的照顧,而是需要更專業的護理,需要康復照料和情感護理……

  從另外一個層面而言,我們必須認識到,養老服務業或者説養老産業是一種公益産業,需要在其中努力推動現代養老的行業體系,並建立嚴密的系統標準。我們只有“自覺地看到養老服務業或者説養老産業的大的轉型趨勢,自覺地來適應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發展才會有更光明的前途。”

  近期,《公益時報》記者對於目前我國主要的兩種養老模式: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進行了調查。以採訪個案為主,以此反映這兩種模式在中國目前條件下的狀況。

孤獨的老人

每天下午老人們都可以到活動室打牌、下棋

  ■ 本報記者 王燁 吳燕辛/攝

  今年89歲的吳老太就選擇了居家養老。

  吳老先生在世的時候,兩位老人的起居均能夠自理。子女們為他們請了一位小時工來照顧兩位老人的起居。每天,這位小時工會在下午16點至19點來家裏打掃衛生並洗衣、做晚餐。子女們每週都會輪流到家裏來探望老人,陪老人聊天並做一些家務。

  一年前,吳老太的老伴兒去世,她傷心欲絕。與她住在同一城市的3個子女商量之後決定每週一至週五由家人來陪伴她,週末由保姆來照顧老人的起居。

  吳老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老年人常見病,失去了伴侶之後的她離不開家人的陪伴。而且心臟病隨時都有突發可能,吳老太的子女每天輪流日夜陪伴著老人,基本上要做到寸步不離。吳老太有8個子女,這8位子女中,只有3位常住北京,其他幾位子女定期輪流來京探望吳老太。這樣的家庭陪護對於像吳老太這樣擁有8個子女(而且子女均已退休)的老一輩人來説是有可能的,然而對於現在的家庭結構來説,越來越難以實現。

  家住明光村的張老太今年90歲了,她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她也選擇居家養老。原來她的女兒每天下班趕過來為老太太做上一餐,但是對於老太太來説每天晚上20點才吃晚餐,實在是太晚了。於是,一直獨居在家的她決定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每天自己做兩餐,還聘請了一位專職夜間照顧她的小時工。每天晚上20點,小時工就來到家裏陪老人聊天,照顧老人休息,以防夜間老人出現任何突發情況。板樓的住戶很多,老人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推著自己的輪椅出門走走,遇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她會在樓道裏轉轉,遇到各家各戶上下班的鄰居,還有各家的孩子,她都能叫得出名字,每天跟進進出出的鄰居聊上兩句,就是老太太心裏的慰藉。

  這兩位老人屬於家庭情況不錯的,兒女偶爾能夠照顧,也有經濟實力請小時工或者保姆來家裏照料老人。對於很多老人來説,每個月2000余元請保姆的費用過於高昂,難以承受。

  即使是這樣,在吳老太、張老太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家人還是會選擇將老人送到醫院住上幾個月,畢竟醫院有專業的設施和24小時的專業陪護、急救人員。

  “入住養老院的,多數都是家裏沒法兒照顧的。”千禾敬老院負責人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但凡家裏有人一般都會選擇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

  針對中國老年人習慣於居家養老的特點,樂齡合作社(以下簡稱“樂齡”)探索了一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通過NGO與社區的合作模式,搭建社區居家養老支持網絡,提高社區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探索一個可以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實踐模式。

  樂齡是由志願者發起的中國民間草根公益機構,成立於2006年底,致力於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居家養老模式,提高和改善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王艷蕊是樂齡的負責人,她説樂齡的願景正是“讓每一位老人在家中享受樂齡年華”。樂齡倡導自助、互助的理念。

  王艷蕊告訴記者,樂齡的養老服務以社區為核心展開。“樂齡在調研的基礎上將社區老人分為健康老人、經濟困難老人和身體困難老人,組織健康老人成立社區老人支持網絡,去幫助經濟困難老人和身體困難老人。”

  在具體執行上,樂齡進入居民社區組織發動,社區居民通過自主申報成立公益小組,小組活動內容以助老服務為主,通過自助和互助的形式,推動老年群體自主參與治理社區和社會的能力。

  每個公益小組至少要有5名核心成員,通過審核之後,樂齡為每個小組提供800元的小額公益活動資金,作為小組的活動經費。小組既有豐富老年人業餘生活的興趣小組,也有自助、互助的幫扶小組。“目前樂齡已經在石景山擁有5個合作社區,建立了17個公益小組。”

  在建立的公益小組中,樂齡與試點社區合作,結合社區各自不同的特點,聯合發動社會各界資源,鼓勵老年朋友積極參與,共建社區老年人的溫馨之家。

  主要是根據老年朋友的興趣愛好,採用自主活動、自我管理的,內容以健康、法律、生活服務方面為主,內容講座、沙龍、茶社、互助服務和志願者服務。“讓老年朋友們在社區大家庭裏享受快樂的晚年生活,推動老年參與社會的發展,創建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從2006年9月開始在試點社區石景山天翔社區開展,建立了天翔社區夕陽紅樂園,並於週一至週五下午開展唱歌、編制、聊天、保健、棋牌五個興趣小組,社區老人自選小組長,自己制定管理規則,開展活動一直持續至今。

  石景山天翔社區是樂齡最早開展嘗試的社區,社區裏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天翔社區熱心人,幫扶隊組長郭玉華大媽感觸很深。

  社區裏有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婦,子女都不在身邊,有一天半夜老太太突然發病,老先生趕緊把電話打給了天翔社區熱心人幫扶隊,郭玉華大媽和隊員們立刻把老太太送到了醫院。第二天老先生打電話告訴郭玉華,老太太在醫院安詳地走了,謝謝天翔社區熱心人幫扶隊沒有讓老太太死在家中。

  “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我也六十來歲了,孩子們都要工作,老人們都去養老院養老並不現實,樂齡幫著在社區成立幫扶隊老人們互相照顧,不但減輕了子女的負擔,我們也更有精神頭了。”郭玉華説。

  樂齡煩惱

  除了在社區搭建居家養老支持平臺,樂齡針對老年貧困婦女啟動小額資助。“通過發動社區互助組,進行技能培訓,支持老年貧困婦女開發手工藝品,幫助她們改善生活質量,從而讓老人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所在。”目前,受助群體為沒有退休金及醫療保險的老年貧困婦女。

  此外,樂齡為居家老人提供居室衛生清潔、幫助採購日常生活用品、燒飯、洗衣、協助陪送就醫、幫助服藥等日常服務,提供上門服務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雖然社區養老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但樂齡也有自己的煩惱。從2006年至今,樂齡走過了四年的時間,從規模和發展速度來看,樂齡前進的步伐並不算快。現在樂齡的全職員工有7人,還雇傭了兩名為居家老人專門提供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

  “和很多的NGO一樣,樂齡現在面臨的困難除了資金,還有身份問題。”一直為樂齡進行項目評估的中央編譯局助理研究員劉鐸博士告訴記者。

  樂齡的身份問題經歷了一波三折。王艷蕊告訴記者,樂齡創辦之初打算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主管單位,只能于2008年10月工商註冊為北京樂齡老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沒有民非身份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樂齡在政府進行購買服務時本身的資格問題,劉鐸説。“以西城區為例,每年大概1000萬的政府採購服務,但是如果沒有民非身份,是很難拿到的。”

  事實上,在身份問題上,樂齡也一直在尋找突破。2009年6月,樂齡入駐了北京NPI孵化器,“樂齡應該説也算是孵化出殼了,無論是從機構發展、能力發展都沒有問題,但是最終在註冊環節還是有一些問題”。王艷蕊説。

  樂齡在資金來源上比較分散,“資金還是比較緊張的”,王艷蕊説。2008年7月和2009年11月,樂齡作為“城市社區參與式網絡”的會員,先後獲得了4萬元和5萬多元的資助;2010年6月,樂齡入選了北京市誌願者聯合會的“春芽計劃”,獲得7萬元的資助。

  王艷蕊認為,民間組織發展社區養老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和社區建立合作,也要和政府搭建合作關係,要想實現大的發展最缺的還是政府購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