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現代慈善理念的人文解讀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6日 09: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 郭小剛

  隨著我國社會改革和社會建設的加快,社會對和諧包容的需求不斷增大,慈善大環境正在形成,現代慈善日益成為社會主流觀念。從人文視角看,現代慈善以公民社會為背景,較傳統慈善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精神內涵,形成了一些鮮明趨勢和特徵。

  一、慈善文化逐步形成。2008年12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慈善代表時提出要積極傳播慈善文化,不斷創新捐贈方式。“希望工程”、“母親水窖”、“春蕾計劃”、“微笑列車”、“愛心包裹”……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再僅是一個個慈善項目,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動飽含國人情感記憶的慈善文化。在現代社會,慈善文化是公民參與公益、幫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內在要求。從某種意義上,慈善文化是一種行為模式,是一種心理積澱,它以道德、愛心為基礎,通過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救災、助學、助醫等行為,傳遞著人間誠信友愛。中華慈善文化以仁愛、兼愛、恒愛為核心,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現代慈善要求,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二、慈善成為一種信仰。2010年9月4日,陳光標在網站上表示將在死後把所有個人財富捐贈給社會,這是國內第一次有人高調地站出來宣佈“裸捐”。9月9日,愛國者總裁馮軍在微博上公開表示“自願在活著的時候,將個人全部財産逐步捐獻給社會,用於公益慈善事業”。企業家們的“裸捐”壯舉是今年一道獨特的慈善風景線。可以説,這些“裸捐”動力更多來自信仰層面精神價值的自我實現。慈善源於信仰,信仰昇華慈善。慈善者,於人施慈,于己修善。在現代社會,慈善信仰讓公民超越自我、追求崇高的仁愛之心,共同體會和分享生命的價值和幸福。

  三、凝聚民族精神。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慈善熱情,國內外各類社會款物捐贈共計1070億元。2009年在2008年大規模的捐贈之後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捐贈額仍達到了332億元。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基金會153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家;2009年底全國基金會達到1837家,比上年增長258家。建立經常性捐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3萬個,初步形成了社會捐助網絡。這些數字是國人現代慈善精神的最真實展示。現代慈善精神更多地體現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對生命的心靈關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這種慈善精神下,慈善者以其仁愛之心,彌補社會貧富差距,克服社會疏離和隔膜,促進人與人彼此親近、溝通與認同,成為推動中國社會慈善事業不斷進步的一種不竭動力。

  四、維護公民尊嚴。時下網絡上傳有一段荷蘭對慈善與尊嚴的描述,大意如下:“許多慈善活動都不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媒體在報道慈善活動時不會提到某個具體的受助人,記者也不會採訪受助人,報紙上沒有受助者的照片,電視上沒有受助者的鏡頭。在荷蘭人看來,媒體的曝光會侵犯受助者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現代慈善的準入門檻是維護公民的尊嚴,維護每位公民的尊嚴也正是現代社會的道德起點和文明坐標。人格尊嚴是現代慈善的靈魂所在,用任何語言來讚美和褒獎它都不為過。現代慈善絕不是同情和憐憫,施與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助者的尊嚴。在現代慈善的尊嚴理念下,敬畏生命的尊嚴是“底線倫理”,而慈善就是對生命和尊嚴的一種堅守和承諾。在個人權利張揚的時代,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應當成為社會共同遵守的慈善準則。

  五、以平等為基礎。2010年9月30日,“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接受專訪時表示“平民慈善更值得尊敬”,“每個個體對慈善的態度將推動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當更多的人投身到一個社區的微小慈善事業中時,這個進程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精神力量也將改變整個社會的行為風尚。”慈善不單是有錢人的事業,而是全社會每個人的共同事業。平等是現代慈善的基礎,因為平等,慈善的最高原則才能得以實現。任何人都沒有特權,沒有特殊待遇;任何組織都沒有強制權利,沒有強制規定。慈善不存在愛心多少之分,也不會有道德高低之分,平等慈善理念是實現人人可善、人人能善的前提和基礎。

  六、以自願為前提。自願是現代慈善的本質特徵,它是由社會公眾建立在自願基礎上的無償利他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慈善不同於按章納稅,不可以制定統一的標準強制要求,也不應過分宣傳倡導或形成一種群體性、社會性的鼓勵支持,更不應成為任何道德評價的標桿和尺度。今天的中國,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公民的慈善自願意識,讓慈善在自願的狀態下進行,在自願中享受慈善給予生命的安頓和快樂。

  七、促進社會和諧。慈善融入和諧社會是慈善與時俱進的大方向,我國將“攜手慈善,共創和諧”,共建“慈善世界”,為實現人類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從某種意義上,慈善社會必定是一個和諧社會,反之亦然。現代慈善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思想基礎,慈善催生和諧,和諧助長慈善。在慈善的空間和氛圍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信任,維護社會穩定。慈善是公民社會走向成熟的基本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八、慈善是一種責任。慈善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權利與責任。現代公民或組織,是一個“社會人”,與社會始終保持一種榮辱與共的共生關係。慈善責任為公民提供了參與社會、回饋社會的一個平臺,提供了公民、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渠道。  

  九、每個人都是志願者。我國現有志願者8000萬人,已建成服務站2.4萬個。十年來,中國青年志願者參加扶貧、教育、環保等社會公益活動已達1億多人次,累計服務45億多小時。全國有250多萬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得到志願者的經常性服務。志願者(或稱“義工”)是慈善“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最好詮釋。現代慈善是一種公民習慣,是一種社會傳統,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一種自助行為,是一種自我實現,人人可為、人人可享。全民公益論壇日前落幕,全民公益的大幕已經拉開。可以説,現代慈善已經融匯每個人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