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民政部慈善司前司長王振耀:中國缺少慈善工程師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從官員到學者近半年,稱深感中國公益進入快速發展期

  王振耀,民政部慈善司前司長,現年56歲,在民政部工作20年之久。2010年的他幾次成為輿論焦點。今年6月未到退休年齡之際,華麗轉身,辭官做學問,出任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

  他説不能等退了再去挂職,人家會覺得你沒有誠意,不是那樣的人,不幹那樣的事。

  半年過去,他的頭髮白了很多,人更忙了,他的好名聲從司長延續到了院長。

  在廣州剛剛落幕的全民公益啟動大會上,王振耀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談起轉身之後的人生變化與思考。

【談轉身】

  能夠休息成為奢望

  新京報:您的頭髮白了很多?

  王振耀:太累了,這半年非常具有挑戰性,中國公益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我從部委出來後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企業家在著急、社會在著急、政府也在著急,大家都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但法律、體制多方面準備不足,所以,大家現在埋怨,做好事還這麼難啊。

  新京報:您曾説在研究院工作的幾個月,比當司長時忙得翻了一倍?

  王振耀:在機關時還能休息,現在是奢望了。當司長時,上班很忙,但下班後時間是自己的,也有週末可以休息。但現在,很多活動都安排在週末,上班忙,下班更忙。昨晚,我就是夜裏兩點才睡的,處理工作,處理郵件,早上還要很早起來。現在要是能有一個週末,我就特高興。

  新京報:不當司長了,是不是很多話敢説了,很多事敢做了?

  王振耀: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善於的問題。敢不敢就是一句話,罵罵政府就完事了。但善於説是要把問題系統化,做分析、做模型、做設計,這才是挑戰。要從敢和不敢中解脫出來,要從兩極思維中解脫出來。

  新京報:怎麼評價自己曾經的成績?

  王振耀:我仍然覺得很驕傲,當司長時,推動了一些制度創新,特別是孤兒的社會福利政策落實,我心裏特別寬慰,這個事情定下來了,我就遞交了辭職申請書,這是給我的最後的大禮,我覺得終於給孩子們辦了一件大事。

  新京報:你覺得當教授比當司長的影響力更大?

  王振耀:社會影響力很大,有一次,我在杭州講完課,在機場候機時,有幾個人問我,你是姓王?你説的什麼話我很贊同,我特別高興,人家因為你説的哪句話要跟我討論,社會上有人因為你説的哪句話加以關注、討論,那就説明,我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價值,影響了大家。

【談現狀】

  老同事覺得我開了風氣

  新京報:您現在習慣院長的稱呼嗎?以前的同事和你聯絡多嗎?

  王振耀:教授、院長、老師,已經很習慣了,也有叫我司長的,那都是原來系統內的同事。聯絡也很多,畢竟都是老朋友。

  新京報:他們怎麼評價你當時辭職的決定?

  王振耀:覺得我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説我這個選擇很不錯,他們覺得開了風氣,不一定終生都在機關裏,如果有機會,應到外面試試,也有原來的同事跟我明確説,想出來。

  新京報:是否有人因為你不在體制內,對你的態度有了變化?

  王振耀:還沒遇到過。我在體制內時,就不是憑權威壓大家,很多人找我,和我溝通工作,都是讓我出主意的,並不因為我有權力。我有權力時,比如發救濟金、低保等,地方不找我,我都著急。所以,以前不是因為權力找我,現在也不會因沒權力不理我了。

  新京報:五個多月的院長經歷和三任司長經歷,有什麼明顯不同?

  王振耀:很不同,這是個全新的事業,海闊天空,要求我不斷發揮想象力,要不斷學習。這五個多月,我一面當學生不停學習,一面不斷推進很多項目。

  我要創新公益的研究、諮詢、培訓,我提出必須推動知識生産方式轉型。要是用傳統方式,那不需要我,我要做事,就要做有影響力的公益研究院。

  新京報:官員退休挂名教授不是稀奇事,你和挂名教授的區別是什麼?

  王振耀:太大了,我這可不是閒職。我要建立一個新型的研究院,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工程,比當司長累多了,也不是一個徒有虛名的教授。

  新京報:北師大對你有什麼要求,怎麼考核?

  王振耀:我剛去不到半年,對我沒有具體的考核,現在的壓力主要是研究院如何發展,月月考核,壓力很大的,考核研究院也是在考查我。北師大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常反問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做人受到尊重,應該很自覺地回報。

【談研究院】

  要努力鍛造數字0

  新京報:你要把公益研究院打造成什麼樣?

  王振耀:公益研究院不要當數字1,而要努力鍛造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字0,一個真正有用的0,任何一個組織找到你,發現你這個0有用,放在它們的1後面,就會翻倍地壯大,公益研究院就是要做公益的支撐組織,是個配角。當好這個支撐體系,很有用,真正的物有所值,這樣研究院才會有生命力,但完成這樣的轉型,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很費力氣,這是我對研究院的定位。

  新京報: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區別是什麼?

  王振耀:只要是大家能做的,千萬別跟大家去爭,就不要去做。一定要做的事,大家做起來不方便,研究院應該出來做。

【談公益發展】

  很多衝突因缺少工程師

  新京報:此前接受採訪時説,中國的公益事業需要工程師式的人物?

  王振耀:坦率地説,整個中國社會的大轉型,需要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工程師,對慈善,顯得尤為迫切,特別急。

  大家都很有愛心,政府也沒有障礙,誰也沒説不讓你獻愛心啊,把問題簡化地看,政府説我沒有設限制,民間説政府不讓我做,到底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了呢,是因為缺少工程師!

  工程師是什麼?是善於把政策變成具體的項目,同時,善於把實際問題研究系統化,在國外,有很多研究系統支持,如:公益組織的稅收問題,會有很細很細的報告呈現,而我們在這方面很弱。

  如果沒有這些工程師,這個社會是僵硬的,很多衝突就是因為缺少工程師這樣的中間人,缺少中間的積極互動,容易造成誤解,政策化解不到社會,社會意見也轉化不到政府。我希望研究院在相當程度上,在公益領域裏扮演工程師的角色,多設計一些這樣的項目。

【談壹基金】

  慈善事業往前跨一大步

  新京報:有人認為,壹基金轉型最終可能無解?

  王振耀:不能這樣説,你們太悲觀了。今年巴比晚宴引起的慈善大討論意味什麼?意味著中國的慈善事業要往前跨一大步。如果整個社會對一個事情的共識基本形成了,制度是很容易變的。比如説,改革開放,全民族都意識到該變了。關於壹基金我很樂觀,我已經聽到很多好的消息。

  新京報:因為壹基金,你和李連杰成了搭檔,合作愉快嗎?

  王振耀:我對他印象改變,並開始和他合作,是因為有一次,他和我談公益慈善的研究問題,我非常驚訝,我當時問他,我讀了不知多少書,才有現在的一個認識,你不可能像我這樣讀書,你是怎麼想到的?他説他悟到了。我們都對公益研究留下很深的印象,沒想到,過了一兩年,我們成了搭檔。在第一次京師公益講堂上,他做了三個小時的演講,他對公益是真的很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