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愛公益 中國網絡電視臺公益臺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裏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流傳在江西農村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5000多萬。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的生活、學習、心理狀況怎麼樣?社會如何向他們伸出關愛之手?記者日前走近留守的孩子們。
1.“我想爸爸”
——在部分農村,“留守孩”的比例超過2/3,且持續增加。對許多留守兒童來説,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裏的聲音
11月的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保安村,屋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7歲的湘平正和表弟一起玩耍,外婆則在廚房準備晚飯。屋內的一面墻上貼滿了湘平的獎狀和一張全家福,“這是爸爸媽媽和我,還有舅舅、舅媽、表弟和外婆。”小湘平一一指點著。記者問:“爸爸媽媽去哪兒了?”小傢伙脫口而出:“在浙江上班!”舅舅張軍勝説,湘平的父母在浙江的工廠打工,每年回來幾次,從兩三歲起他就跟著外婆生活。舅舅家有個比他小幾個月的表弟,兩個小男孩是最好的夥伴。
小湘平長得乖巧可愛,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記者要看看他寫的字,小湘平就坐下來一筆一畫地寫了起來,拿給記者看時發現半頁紙上寫滿了“爸爸”。舅舅、舅媽以前也在外打工,由於身體不好回家搞起了養殖。“弟弟每天和爸爸媽媽睡,我和外婆睡。”小湘平在旁邊小聲嘟囔著。記者詢問湘平父母在外打工的情況時,小湘平不時走過來可憐巴巴地説:“我想爸爸!”
初冬的魯北沾化,寒意侵人。山東省沾化縣田家村66歲的楊愛芝大娘正頂著寒風接外孫女靈靈放學回家。今年8歲的靈靈是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二年級的學生。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靈靈跟著姥姥姥爺已經5年了。對靈靈來説,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裏面的聲音:“要聽姥姥姥爺的話,好好學習,今年我們儘量抽時間回家看你……”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讓靈靈高興不已,可惜5年來,爸爸媽媽都沒能“抽”出時間。
山東沾化縣東沙村的小潔今年4歲,正在上幼兒園中班。一提起爸爸媽媽,小潔就含著淚摟住奶奶。小潔的父母去廣州打工有2年了。姑姑每次帶著她通過網絡與爸爸視頻聊天時,小潔都喊著“爸爸你下來!”
而在江西省贛縣韓坊鄉大營村,記者詢問一群正在玩耍的農家娃:“請父母在外打工的小朋友舉手?”在場的孩子都舉起了手臂,一旁的村主任無奈地笑著説:我都快成留守村長了!
率先舉手的小豐今年11歲,在韓坊中學讀初一,父親在廣東一家製衣廠打工。從一歲多開始,小豐就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留在家中。“我去過廣東,那裏有好多小汽車,有特別高的樓,還有許許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説起廣東省東莞市,小豐就激動不已,但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來。“爸爸説工廠要趕貨,特別忙,我已經快一年沒見到爸爸了!”每個月爸爸會給他打個電話,這是小豐最盼望的時刻。小豐懂事地説:“同爸爸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感覺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後要當一名勇敢的警察,讓爸爸過上好日子……”
江西贛縣韓坊鄉是勞務輸出大鄉,鄉長賴厚輝介紹説,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打工、創業,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韓坊中心小學為例,該校共有學生1100人,“留守孩”就有742人,佔67.5%。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約佔24%;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約佔76%。據統計,贛縣常年有20多萬人外出務工,全縣“留守學生”達1.8萬名,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的30%。
長期研究留守兒童的農業部農研中心副研究員呂紹清表示,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將轉移到城市就業,留守兒童的群體規模也會隨之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