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普通人的慈善更具導引意義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9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最近,兩個湖南人的慈善行為讓人注意並思考。其一是劉斐章先生的夫人和兒子,代表他實現了遺願,向他的老家貴州下五屯的新屯學校捐款30萬元。劉老先生不是富翁,他只是一名退休老幹部,平時節衣縮食,嚴格要求子女,這30萬元錢,是他生前唯一住房變賣所得。值得一提的是,變賣房産後的劉斐章先生的夫人,目前租房居住。其二,是湖南大學曾光明教授,喜獲2009年度“長江學者成就獎”,並因此獲得了100萬元獎金。但是,他對這筆鉅款分文不取,而是用它在湖南大學設立“湖南大學——長江環境獎”基金,資助寒門學子。 (分別見11月10日和13日《長沙晚報》)

  財富觀,我們不苛求一律。當然,我們有理由對以他們為代表的普通人的慈善捐贈行為做一番褒揚,但這顯然只是一種道德肯定而已。對於他們的行為,這樣的肯定顯得有些蒼白。因此,普通人的慈善,如果從平民視角看,更讓人引起興趣的,是他們作為慈善群體與富人慈善家相比較,更加具有的慈善導引意義。

  巴比慈善晚宴,曾經熱鬧了好一陣子。這是富人慈善群體給予社會的情緒撫慰。這樣的事情當然越多越好,但只可惜,在當下的中國,熱衷慈善的富人還沒有多少,他們還不會願意從自己鼓鼓的腰包中掏出銀兩來回饋社會,接濟窮困,也許,中國人還沒有從貧困和饑餓的恐懼中真正解脫出來。包括富人,可能覺得還是捂著金錢睡覺比較踏實一些。因而,在富人榜上的富人數量和金錢擁有量急速增加的同時,真正在踏實踐行慈善的富人,依然少於民眾期望。這讓民眾覺得,慈善是一座高山。

  高山必然仰止者多矣。富人不願捐,普通人覺得捐不出多的錢因此乾脆不捐,這是當下一個慈善的現實境地。劉斐章老人和曾光明教授,他們的慈善行為,讓人的心扉有那麼一絲顫動,或者有一種激勵,就在於他們的慈善行為讓每個聞知的人,都會做一番評價:他們這麼做值得嗎?捐贈了這些錢,他們家庭怎麼辦?

  慈善是一份愛心表達,古希臘稱之曰“人的愛”。 不要問愛從哪來,産生這份愛心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情感的、宗教的、理性的認知,都可以産生慈善的舉動。但是,它的表達渠道最後還只是一種,那就是以資財支援他人,回贈社會。我們在慈善的問題上,實在沒有必要插上某種意識形態的標簽。愛心舉動是全人類的。就如劉斐章老人,就唸唸不忘回饋桑梓,曾光明教授就著眼關懷校園的寒門學子。有什麼樣的情感,必然有什麼樣的慈善行動。

  也許會有人把普通人的慈善與富人們的慈善做一個比較。比較單筆的慈善捐贈數目,比較慈善的規模,比較慈善的影響力……富人們的慈善當然明顯佔據優勢。有心人也留意,我們曾經説過的富人“裸捐”,是一定限度一定範圍的財富捐贈,比如比爾蓋茨,即算他如願捐贈了他99%的財産,那剩下的1%也足夠讓他和繼承人衣食無憂。這還是捐得最為徹底的一個富翁,然而,更多的富人,特別是當下的中國富人,可能還是不願意為之九牛拔一毛。普通人的慈善,是讓人動容的,是他們往往傾其所有義無反顧,這讓人們甚至還為慈善者的生活擔心。今日的慈善人,恐怕哪天會成為“被慈善者”——劉老先生的妻子和兒女,雖然遵從老人遺願,變賣了房産並予以贈送給貴州老家,但是,劉夫人目前就只能靠租住生活,這樣的慈善,讓人敬佩而又憂心。兩相比較,是不是會對普通人的慈善,更多了一份敬重和欽佩呢?

  人窮不一定志短,為富不一定不仁。慈善是魔鏡臺,它能讓人性抽象剝離到人性最為本真的層面,在那裏,能讓人感受到沒有財富光環包裹的脈脈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