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災區新建希望小學被稱為最結實的校舍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7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兩條3層樓長的紅色條幅懸挂在灰白相間的6層樓上,一條寫著“愛心捐助,義薄雲天”,另一條是“重教興學,功照日月”。條幅旁邊,3個和窗戶一般大的金字——“希望居”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是一所小學的宿舍樓,坐落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漓江鎮,可抗7級地震,被當地居民稱為“鎮裏最高最結實的樓房”。

  從10月28日開始,漓江鎮中心小學多了一個新名字——諾亞舟希望小學。當天,由諾亞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捐資建造的新教學綜合樓、宿舍樓“希望居”舉行了竣工儀式。新教學綜合樓取名“樹人樓”,依然是建築群中的“高個子”。

  在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節點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16家捐贈單位探訪四川省廣元地區27所希望小學。這是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青基會首次大規模組織捐贈人親臨實地,考察以自己單位命名的希望小學的建設使用情況。

  告別“下鋪仨人”蜷著腿睡覺的日子

  “希望居”內,每間宿舍都配有單獨的洗漱臺和洗手間,“除了洗澡和吃飯,所有的生活事務都能在自己的宿舍裏解決。”二年級學生李小妹説。

  “我所在的小學宿舍也只配備了單獨的櫃子和桌子,獨立衛生間確實罕見。”看到眼前的情形,曾在東部沿海地區讀小學的某企業探訪員工感到很意外。

  地震前,李小妹和全班20多個姐妹住在學校附近的一間大民房裏,4張床舖緊貼著,上鋪兩人,下鋪仨人,“每天晚上得蜷著腿才能躺得下。”

  現在,每間宿舍擺放6到8張床舖,單人單床,床舖之間,裝有洗漱用具和衣物的櫃子靠墻依次排開。

  希望小學校長黃新為説,學校現在寄宿的學生有近400人,佔學校學生總人數的70%。學校由諾亞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員工捐資220萬元人民幣、蒼溪縣人民政府配套270萬元人民幣共同興建,於今年2月29日竣工,最多可容納800名學生就讀。

  舊教學樓沒有音樂舞蹈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而這些教室現在在“樹人樓”都有。“學校現在裝了許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現代教學設備,投影儀、電腦……”校長黃新為看到前來尋訪的捐方,疾步向前握手錶達謝意。

  汶川大地震後,中國青基會動員社會各界愛心力量在四川、陜西、甘肅等災區捐建了160所希望小學。據中國青基會工作人員介紹,2010年9月開學時,已有136所希望小學竣工並投入使用,其餘的學校將在今年年底前陸續竣工。

  師資缺口繼續考驗著中國青基會

  裝有現代化設備的教室有了,而面向3到6年級開放的多媒體課,劉小鳳卻沒什麼印象,除了看旁邊的男同學敲敲鍵盤,就是看看課外書。

  已做兩年班主任的侯釗松對新教學樓既歡喜又無奈。“孩子們看到新鮮器物很興奮,但我也確實不懂那些設備。”震後兩年裏,暑假一到,侯釗松就盼著大學生志願者來,“他們能把這些閒置的設備利用起來。”

  上個月剛送走一批成都來的大學生,黃新為正為學校缺計算機教師、體育教師發愁。他還介紹,實驗室本是供高年級開設科學課使用的,卻因沒有相關實驗材料迄今也未使用。

  “汶川大地震以後,村裏的教室就成了危房。”震後,在農村做了32年教師的劉菊英從村裏小學來到鎮裏的中心小學繼續教課。像劉菊英這樣在震後從村小學“投奔”到漓江鎮中心小學的老師有13名,可這並沒有讓中心小學的師資隊伍龐大起來。

  震後,各村小的學生也陸續前往中心小學上課,同樣從村小來到鎮小的教師侯釗松介紹,“老師多了,學生更多了,相比之下還是缺教師,尤其是懂得新技術、新知識的教師。”

  漓江鎮希望小學的情況並非個案。中國青基會秘書長涂猛透露,根據調研的情況,災後重建的希望小學通常有五門課開不起來,英語、計算機、美術、音樂和舞蹈,師資和設備都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青基會為廣元市捐建快樂音樂教室、快樂美術室、快樂體育園地、圖書室、數字影院設備共36套,但這也只能緩一時之急。

  希望工程的及時介入將校園重建工作提前

  “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玉樹震後第四天,胡錦濤總書記來到災區,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這12個大字。

  題字的黑板就在玉樹州孤兒學校——中國青基會在玉樹援建的第一所板房學校,這也是玉樹災區第一所復課的學校。

  和前往四川的程序一樣,甚至省下了諸如開會商討等一些環節,中國青基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考察部分學校的受損情況。他們先了解當地最緊迫的需求,並立刻決定迅速建立板房希望學校。

  不到80個小時,玉樹災後第一所抗震希望學校板房建了起來。“希望工程將地方政府災後重建工作的時間表往前撥了24個小時。”涂猛説。

  截至2010年6月20日學生全面復課之際,中國青基會在玉樹共援建抗震希望小學(學校)23所,援建面積19934.9平方米,共為玉樹兩萬餘名學生提供了上課場所。

  “當人們面對廢墟的時候,一個結構性的任務擺在我們面前:今後該怎麼辦?”從1998年洪災“帳篷希望小學”的初試身手,到汶川大地震的快速反應,再到玉樹地震的應急實施,在涂猛看來,中國青基會正在探索一條新路——緊急自然災害面前,民間非營利組織如何動員社會力量、緊急救災助學。

  在廣元市利州區的災後重建項目中,全區54所學校中,51所學校是受希望工程援助建成的抗震希望小學(學校)。“項目投放的原則是沒有納入國務院對口援建計劃、地方財政困難的地區。”涂猛説。

  “找準自己的位置,”涂猛説,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要發揮政府、社會和市場三種力量,與其在政府援建的地區“錦上添花”,不如去同樣有災情、確實有需要的非援助區“雪中送炭”。

  據統計,在汶川大震後中國青基會共援建211所抗震希望小學(學校)、160所永久性希望小學(學校)。其中,除少數因捐贈人特別指定的學校外,147所學校分佈的46個縣(市、區)均無對口援建,約佔永久性希望小學(學校)總數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