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福州“隱捐”者越來越多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福州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福州新聞網 倉山區浦下小學三年級學生季年輝患漏斗胸,雙肺受擠壓變形,影響發育和正常生活(詳見本報15日A15版報道)。連日來,各方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27日上午,又有一筆3萬元匯到市紅十字會賬戶,小年輝終於湊夠了手術所需的5萬元費用。這其中兩筆共計4萬元的捐贈,均來自同一位未留任何個人信息的市民。

  王素添自16歲起外出打工,掙錢供哥哥上大學,如今,她身患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症(詳見本報21日A7版報道)。近日,許多陌生人來到病房看望王素添,丟下錢就匆匆離開,患者家人連追出去説聲“謝謝”都來不及。

  “隱捐”的她或是他,就生活在我們的周圍。他們總是及時出手,給危重貧困患者或需要幫助的人送上救命錢,並且不需要任何回報,不留名,不留姓。如今,這樣的“隱捐”者越來越多,他們純粹的愛心,為這個城市增添溫暖。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介紹,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識逐漸甦醒,平民救助將成為常態。

  “隱捐”者越來越多

  省、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的慈善捐贈方式有多種,可以通過郵政匯款、手機短信捐贈、網絡捐贈、銀行捐贈等方式進行。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捐助卻不肯透露個人信息的人,近幾年越來越多。

  “到我們這裡捐款,我們都要開發票和證書。一些人不願意留真名,他們就寫下覺得有意義的匿名;有的只字未寫,有的捐贈完轉身就跑,工作人員追出去,已看不到人影,我們只好寫‘無名氏’。”工作人員介紹説。

  “無名氏”、“某先生”、“08諾言”、“愛心人”、“小溪”、“紅領巾”…… 這些名字後面,是—張張善良的面孔,是—雙雙溫暖的大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閩西北遭受洪災,有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頂著大太陽到省紅十字會捐款,自己捐了1000元,還代老伴捐了1000元,可就是不肯在捐款登記冊上留下姓名。老人説,老兩口都已經退休,平時生活節儉,花不了多少錢,他們同情受災的居民,也敬重救災的戰士。

  每月一次的“隱捐”者

  “雖然‘隱捐’的數目還沒有具體統計,但捐款不留名的人的確不少。”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介紹,很多人通過網絡捐贈,什麼信息都不留下,捐助款少的幾十元,多的數萬元。“他們是純粹獻愛心,讓人感動。”

  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介紹,倉山區一位老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住十幾樓高,沒有電梯,老人80多歲,腿腳不靈便,讓工作人員上門取款。後來覺得太麻煩工作人員,都通過郵局匯款。每次數目都是幾千元,前後匯款十幾次。”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也常常到紅十字會,她穿戴破舊。“我們起初以為是來申請救助的,沒想到是來捐贈。”每次捐贈數額不大,200元至300元,但每月一次,已經有四五年了,一直持續到現在。

  還有一位女士替丈夫為閩西北特大洪澇災害地區捐款3萬元,也不肯留姓名。為玉樹地震災區和新聞報道裏的病童,夫婦倆多次慷慨解囊,但從來都沒留姓名。

  平民捐助將成主流

  市紅十字會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隱捐”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做善事不期望名譽和回報;二是周圍的環境讓捐助人不便透露真實身份;三是有的人心存信仰做善事,也不希望留名。

  有網友説,“隱捐”者的救助行為會感動那些得到救助的人,雖然受助者無從得知具體哪個人幫助了自己,但是感恩之情已深埋在心底。受捐者會發自內心地感到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將來也要當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由此看來,“隱捐”者的行為不僅僅是讓幾個人受益,從長遠來講,會讓整個社會受益。播種愛心,將收穫更多愛心。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甘滿堂副教授認為,“隱捐”的出現和發展,説明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識正日益成長。目前我國的慈善捐贈,正處於一個初級的階段。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公民的社會團體意識越來越強,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他曾就此做過一個專門的調查,發現平民大眾的捐贈已經佔據了捐贈總額的大多數。未來,“隱捐”將成為常態,而不是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