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紅色家園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核裝置與運載工具結合、形成有實戰威力的核武器的任務,擺上了重要的位置。美國人説中國在5年內解決不了運載的問題,西方記者也説中國人“有彈無槍”。
其實,核武器研究所早在研製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裝置時,就已經充分考慮到機載核航彈的問題。朱光亞主持制定的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科學研究計劃中,安排了航彈氣動外形、彈體結構和引爆控制系統的研究和設計項目。1962年,朱光亞參與起草的“兩年規劃”和由他主持制定的“兩個綱領性文件”中,也對核航彈作出了安排。朱光亞與郭永懷、龍文光等一起組織科技人員與航空部、電子部、國防部五院(航天部)等部門協作,開展核航彈的研製工作。
到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時,航彈氣動外形、結構和總體佈局以及引爆控制系統設計都已確定,運載航彈的飛機也已改裝完成。隨後,他們又在首次核試驗的基礎上,對核裝置的理論模型和結構做了設計改進,最終完成了首顆核航彈的研製。
1965年5月14日,在羅布泊成功進行了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這標誌著中國開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為了表彰和鼓勵從事核武器研製和試驗的人員,5月30日,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宴請參加首次原子彈爆炸和核航彈空爆試驗研製人員和有關部門代表,朱光亞作為科學家和部門代表之一受到了親切接見。
原子彈與導彈結合(“兩彈”結合)而成的核導彈,是比核航彈更為先進的核武器。核彈頭與核航彈相比,在體積和重量上要大幅度地減小,所要經受的飛行環境條件則更加複雜和苛刻,研製工作難度更大。早在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攻關時期,朱光亞與核武器研究所其他領導就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部署了原子彈配導彈的前期探索研究工作。1963年開始進行核彈頭核裝置理論研究和引爆控制系統預研。1964年春,根據中央專委關於今後工作的指示精神,朱光亞與李覺、吳際霖等組織制定了核彈頭研製工作計劃,並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指示,提出了導彈核彈頭協作任務的主要設計、試驗項目及工藝、定型等進度計劃。1964 年4月完成核裝置理論設計方案後,迅速轉入了工程設計階段,開展了起爆元件和大型爆轟試驗,並進行了核裝置結構設計和工藝試驗。同時,引爆控制系統的研製也很快取得了成果。1965 年6月,朱光亞與其他同志一起,根據研製工作進展情況,組織討論修訂了研製工作計劃。經過一系列地面環境試驗後,為鑒定核彈頭在實際飛行環境下的性能,中央批准進行導彈核武器飛行核爆炸試驗(兩彈結合試驗)。周恩來總理對此極為重視和關懷,多次強調:“在本土進行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在世界上是個創舉。我們要以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確保質量,確保絕對安全。”
為了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朱光亞等組織領導了一系列安全模擬試驗和分析論證,在正式試驗之前,又與七機部合作進行了一發安全自毀系統飛行試驗和兩發引爆控制系統飛行試驗,努力保證做到“萬無一失”。
1966年10月27日9時,在聶榮臻副總理親自指揮下,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發射爆炸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核航彈、導彈核武器的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順利完成原子彈研製的“三級跳”計劃,快速實現了原子彈的武器化。有人評論説,朱光亞等科學家是把物理成果轉化成工程成果、把科學技術轉變成戰鬥力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