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紅色家園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
朱光亞和家人在一起。(資料照片)
“他的離去是一個巨大損失。”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説,“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整個科技事業嘔心瀝血、奉獻終身,作出了開創性的卓越貢獻。”
【一生奉獻核事業】
從22歲與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等一起赴美國考察原子彈,到35歲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領軍者,從見證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到全面領導和組織我國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朱光亞的一生與中國核事業的發展緊緊聯絡在一起。
1959年,蘇聯撤走在華專家,使我國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核事業。朱光亞臨危受命,承擔起核武器研製攻關的技術領導重擔。
當時,中國核武器研製處於大海撈針般的困境中。朱光亞等從蘇聯專家一份報告中留下的“殘缺碎片”研究起,經過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使中國的原子彈理論設計有了重大突破。
他還編寫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與《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兩份綱領性文件,對中央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我國西北大漠中一朵黃褐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成功了!看到那驚心動魄的壯景,老成持重的朱光亞激動了,在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會”上,他喝得酩酊大醉……
緊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強烈的衝擊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為了表彰他對國家核武器科技事業的卓越貢獻,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授予朱光亞等23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科技眾帥之帥】
當時,這項工作匯集了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等一批傑出科學家和成千上萬的工程技術人員。朱光亞負責全面的科研組織工作,既抓技術指導、業務協調,又抓科研機構、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他嚴謹細緻、一絲不茍的優良作風,對核武器研製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他還提出將核試驗轉入地下以及“一次試驗,多方收效”的方針等,對加快我國核武器的發展步伐起了關鍵作用。
朱光亞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的科學家。他參加了新中國歷次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工作,參與了國家“863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組織領導了歷次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他還參與組織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1994年,69歲的朱光亞當選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中國工程院在他主持下,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和規範的增選制度、原則、實施辦法,院士人數從最開始的96位增選到400多位。他特別強調,院士一定要重質量,一定要讓院士隊伍保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學道德水平。
【淡泊名與利】
1996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100萬元港幣獎勵。他拿到獎金支票後,馬上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獎勵基金。
“他叮囑身邊同事不要將這件事宣揚出去。以至於社會上對此事幾乎聞所未聞,就連中國工程院內部都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工程院原秘書長葛能全回憶説。
在榮譽面前,朱光亞十分低調。他屢次説:核武器事業是集體的事業,所有的一切榮譽都是集體的。我僅僅是其中的一員,是一個代表。
2004年,朱光亞80歲。為表彰他對我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我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 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在“朱光亞星”的命名儀式上,他説:“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我很不敢當……我忘不了信任和關心我的黨組織,忘不了支持和幫助我的老領導,以及同舟共濟的同事們。”
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和科技界的領導人,朱光亞對扶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不遺餘力,傾心支持。
杜祥琬院士與朱光亞曾共事46年。“46年來,我一直在他的領導下工作,感受到他的言傳身教,受益匪淺。”杜祥琬説,“他治學嚴謹、淡泊名利、謙虛謹慎、胸懷開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