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百色市靖西縣大力建設邊陲壯民族文化名城紀實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4日 11:57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核心提示:2012年6月,靖西縣委、縣政府出臺的《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吹響了這個邊陲之城文化新發展的號角。

  “全縣文化生産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彰顯,精品文化形成規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邊陲壯民族文化名城。”這已遠遠不只是文件上的目標。

  靖西縣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大力發展當地的文化事業,努力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壯民族文化名城。

  小小繡球成品牌

  帶動一方文化産業

  12個繡片,分別繡著代表一年12個月的12朵花,在靖西縣新靖鎮舊州街村民韋金康的巧手裏漸漸組合成一隻繡球。一隻直徑15厘米的繡球,在舊州街上能賣到50元。韋金康告訴記者:“我八九歲開始學做繡球,十幾年來繡球工藝一直在改進,銷量也一直在上升,如今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靠繡球吃飯。”

  隨著旅遊業不斷發展,靖西縣充分挖掘自身內在的“繡球文化”潛力,在“繡球”二字上大做文章:通過開展刺繡協會活動,籌建靖西縣民族刺繡工藝廠;舉辦繡球製作培訓班及繡球製作技藝比賽;為改造繡球之鄉舊州街,投入500多萬元開展名村名鎮建設;改造興建“壯音閣”戲臺、維修文昌閣等項目,靖西繡球品牌及“繡球一條街”逐步在全國叫響。

  如今,以“中華巧女”黃肖琴為代表的繡球能人和大量的民間刺繡藝人不斷涌現,他們利用農閒時節製作繡球,增加收入,促進了文化産業的發展。在舊州街上還出現了“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産經營新模式,並初步形成産業化規模。據統計,全街從事刺繡的有685人,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只有8歲。今年生産繡球30萬個,各種刺繡産品暢銷全國,遠銷英、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年均産值500萬元。

  繡球、刺繡、壯錦這些“無煙工業”,成為弘揚壯族文化、壯族民俗的載體,成為靖西、廣西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台灣遊客黃先生無意中點擊有關“繡球之鄉”的網頁,逐步對靖西産生興趣,遂加入旅行團前來實地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他戲稱自己“先知繡球,才懂靖西”。

  充分嘗到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産業的甜頭,靖西縣委、縣政府發揮當地古老的壯族民間文化資源優勢,下大力氣抓好舊州生態博物館的管理,今年以來共接待中外遊客近5萬人次,獲得“中國繡球之鄉”美譽的舊州街一躍成為廣西惟一的國家級村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文化惠民舉措多

  “三送”送來邊民幸福

  祿峒鄉新成立的榮勞街業餘文藝隊舉行的首場演出上,一首大合唱《壯鄉人民頌十八大》道出邊陲壯鄉人民心聲,十八大報告中涉及的惠民政策、鼓舞老少邊山窮地區的內容還被編成壯語快板;安德鎮業餘文化藝術團以山歌、壯話的形式錄製名為《再唱山歌頌黨恩》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節目,多次在百色電臺、靖西電臺、遠程教育平臺等播出……

  靖西採用多種形式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呈現項目化、産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給靖西縣廣大群眾帶來精神大餐,成為“靖西特色”。

  送書、送戲、送電影的“三送”活動在該縣蓬勃開展:將新建71個“農家書屋”,目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分中心新建4個鄉鎮圖書基層點和199個村級服務點的選址工作已經完成;通過“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的方式,先後建立了靖西縣壯族博物館民俗演唱隊、舊州村壯劇團等100多個民間文藝團體,各文藝團隊除了在春節、三月三等大型節慶活動中大放異彩外,還經常活躍在各鄉鎮的歌圩上,“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該縣開展“文藝下鄉”100多場次,觀眾人數達30多萬人次。送電影下鄉3380多場次,遍及全縣所有村街。

  近年來,該縣基層文化好戲連臺,群眾自編自導自演、保持原汁原味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靖西縣文體局局長農俊傑説,儘管縣裏的財力比較緊張,仍劃撥200萬元支持業餘文藝團隊建設,還專門對湖潤、龍邦這兩個邊境鎮的文化站建設各撥款70萬元,打造國門形象。

  縣文化館副館長黃珍義經常下鄉培訓鄉鎮文化骨幹,同時還在當地著名的紅壯錦藝術團擔任指導老師。她説,現在紅壯錦藝術團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演出表早就排得滿滿噹噹,不僅經常代表靖西參加匯演,還到越南進行交流演出。

  繪就發展新藍圖

  打造壯民族文化名城

  步入位於縣城中心的靖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一一展現在遊人眼前。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單的“織錦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端午藥市”、“夾砂陶製作”、“南路壯劇”、“壯族末倫”、“提線木偶戲”等,既是當地人綿延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也吸引了大批外來遊客。

  除了斥資建設生態博物館和“非遺”展示館這兩個壯族文化的“家”以外,靖西出臺的《關於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還將保護好鵝字碑等文物遺址、建設瓦氏夫人等歷史名人展示館、修復儂智高南天國遺址等古跡、打造紅八軍靖西攻堅故地紅色基地等等一系列項目納入發展藍圖。

  “靖西的文化産業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縣委書記黃小寧表示,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精品“走出去”,把壯族文化推向全國,傾力打造壯民族文化名城。

  靖西壯文化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特別是文化與旅遊的結合有力推動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2012年,全縣實現旅遊總收入8.69億元,同比增長102.09%;接待遊客185萬人次,同比增長23.3%;入境遊客12.22萬人次,同比增長15.64%。與此同時,該縣堅持經濟“反哺”文化,通過落實一個個具體項目,不斷擦亮文化“名片”:

  ——建設龍潭濕地公園等一批人文景觀公園,完善大眾休閒健身文化場地設施,規劃建設縣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打造包裝靖西壯錦、繡球、大香糯、酸野等傳統特色文化旅遊産品,帶動民間根藝製作、土陶技藝等壯民族文化産業升級發展;

  ——加強特色民居保護與修繕力度,完善充實歷史名人古跡功能結構,把舊州古鎮、鵝泉景區打造成壯民族文化旅遊及特色城鄉一體化示範基地……

  ——創辦電視壯語時段《五色糯》,節目內容主要以本地新聞、風土人情、民間民俗為主,全部為壯語播出,成為靖西人了解本民族歷史文化,外地人了解靖西的窗口,是該縣打造獨具壯鄉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元素電視品牌欄目的一項新舉措,成為百色市各縣區電視臺用壯話展示壯語魅力、壯鄉特色的先例,欄目收視率明顯提高,民眾反響效果特別好,收視率連創新高。今年11月29日,在國務院頒布《壯文方案》55週年時,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撰著《“靖西現象”的奧秘》文章,對該縣電視臺壯語頻道給予高度評價。文章一刊發後,全國數十家媒體相繼轉載,備受矚目。

  靖西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陸志斌介紹,按照規劃,到2015年,靖西文化生産力將得到顯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有效提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那時,一個美麗的邊陲壯民族文化名城將展露在世人面前!”(本報記者 許丹婷 喬曉瑩  本報通訊員 黃麗美)

熱詞:

  • 繡球
  • 靖西縣
  • 文化生産力
  • 民族民間文化
  •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 民族風情
  • 民族文化産業
  • 名城
  • 廣西百色市
  • 文化品牌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