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02年,是記者正式成為年輕港城市民的一年。
那一年,記者的老父親剛剛放下斧鑿,但木工情結依舊,自認為有一定裝修經驗的他,非要來港指導記者的陋室裝修。在港城逗留了兩個月返鄉之前的那一天,他望著凱樂園小區西側與對面的進港高速公路(現改造為北部灣大道)中間的大海塘,失望地道出了他心目中的港城印象——碼頭比江西九江長江碼頭大得多,但城市看上去比一個鎮還小,人少得可憐。
他甚至抱怨記者,在部隊辛辛苦苦奮鬥十幾年,怎麼不長眼,轉業到這麼一個巴掌大的地方來工作。
10年過去了,父親眼裏的那個巴掌大的地方,今又如何,是否變大了呢?
“無市”已經無影無蹤
記者的老父親是個老木工,自然總結不出“有港無市”這麼精闢的詞語來,但他當時的港城印象的確是小小港城的真實寫照。
在寫此文前,記者認真地多途徑努力搜索2002年港城城區面積的數據。也許是面積太小,羞于記錄;也許是年代稍遠,根本無從查起。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當時的“城小人少”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城小人少”與港口的發展和地位極不相稱,是防城港市的一個明顯“短板”。於是,補這個短板成了市委、市政府多年來的中心工作之一。“還島于港”的戰略實施,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向北發展;“三島三灣一核心六組團”的總體佈局指導港城的城市建設;“四片區、兩景觀、兩改造、分區域”的建設原則,已經促成港城填空式發展的良好勢態;“南連北接、東延西靠”正使企沙、防城城區、東興城區、港口城區離中心區越來越近或連接越來越緊密……近三四年時間內,城區建成面積增長50多平方公里。
10年的迅猛發展,桃花灣廣場片區已建成一個成熟社區,人氣旺盛,商業發達;中心區高樓林立;防城的河西片區已成防城人購房置業的首選;原本冷清的防城城南,也已開發建設成又一新區,與中心區構成握手之勢……原來的“無市”已經無影無蹤了。
“沒有想到沿海開放城市有這麼冷清。”七八年前,湖南籍的顏先生曾因生意上的事到過港城。他回去向他的合作夥伴説,“城市小,又沒什麼人,生意肯定難做。”
2010年下半年,顏先生因送女兒到港城工作再次踏進這座年輕的濱海城市。看到港城巨變的他由衷地感慨:“五六年工夫,變化太大了,根本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來。”
“十年前,全市每年的城建投入只有可憐的5000萬元,還不及現在的一個小的城建項目投資。”一名在城建系統工作10多年的老幹部説,“近4年,全市城建投入近300億元,有了這樣的宏大魄力、決心和實施大城建戰略的正確決策,城市能不變大變漂亮嗎?”
建行大廈不再鶴立雞群
“你到了港口就能看見建行大廈那棟高樓,你往那個方向走不會錯,我就住在附近。”四五年前,很多住在貴州路、中華路、四川路等街道旁的市民經常用這句話來引導要找他們的人。
在防城港市實施大城建戰略前,近30層高的建行大廈絕對是港城的地標建築之一,在清一色的八九層“矮子”樓房面前,鶴立雞群,十分搶眼。此後,建行大廈的高大優勢難以為繼,逐漸被淹沒在新建的高樓大廈中。
據相關部門統計,僅在中心片區和桃花灣廣場片區,在建的或建成的30層高樓就100余幢。20多層或10多層的小高層,那就數不勝數了。
城區路燈笑話不再上演
“哇!防城港這條街比北京的長安街還要長呀!”8年前的一個晚上,一名姓許的市民在進港口收費站後,看到未改造前的10公里左右的北部灣大道(原為進港高速公路)兩旁的路燈,誤以為那是一條長長的城區街道。
其實,當年北部灣大道兩旁建築很少,居民更少。
如今的北部灣大道寬闊平坦,兩旁高樓林立,在明亮的路燈下,車流不息。北部灣大道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區街道,路燈的笑話也自此打住了。
據相關人員介紹,七八年前,防城港市城區路燈不過千盞,現在已是萬盞有餘了。這些路燈沒有虛設,都在照亮市民回家的路。
桃花灣廣場不是市民休閒唯一去處
“到哪散步?”
“除了桃花灣廣場,還能到哪。”
在防城港市大手筆大城建前,桃花灣廣場確實是市民休閒的唯一去處。
今非昔比。桃花湖公園、白鷺公園、北部灣海洋文化廣場、休閒海堤、仙人山公園,眾多城市配套設施,讓市民挑選休閒場所多了好幾個選項。
陳阿姨居住在車遼小區,以往晚飯後,只能到桃花灣廣場散散心,不會跳舞的她,只能望著舞池興嘆。
“如今好了,我不到桃花灣廣場散步,就去爬仙人山,到山頂上去看看西灣的美景。”她説,“爬山爬累了,還可以到海堤上去慢步,喘喘氣。”(記者 李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