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被譽為“百里畫廊”的桂林漓江上遊,中國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周敦頤《愛蓮説》倡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為人處世道理,孕育了一個“百年清官村”。直至今天,這裡依然人文薈萃,民風淳樸,士讀農耕,清正平和。
這個村莊就是廣西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愛蓮説》是中國北宋學者周敦頤的一篇議論散文,作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文章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品格大加讚賞。因“蓮”與“廉”同音,文章所倡導的清正廉潔一直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重要“信條”。
據《靈川縣誌》和江頭村族譜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周敦頤後裔從湖南省道縣遷到這裡居住,距今已有640多年曆史。受周敦頤“愛蓮”文化熏陶,生於斯、長于斯的周氏後裔,人才輩出,忠君愛民,清白做人,廉潔為官,被譽為“百年清官村”。村中很多人家至今仍挂在門楣上的誥封匾、誥封碑等,見證了周敦頤高尚清白君子情操對後裔的深遠影響。
從清嘉慶年起的100年間,江頭村共出庶吉士13名、進士8名、會試貢士8名、舉人31名、國子監36名、秀才上百人。出仕168人,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官員37人,其中知縣21人,在京城任職14人。這些周氏後裔官員一直傳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德,不貪不腐,清白做人,廉潔為官。
周冠在任汝寧知府4年間,斷案數百起,無一冤案,被百姓稱為“周青天”;周啟運在任江寧鹽巡道兼江寧布政使時,“興農事,除水患,重教化,修義學,捐薪俸,救良民”,被清欽差大臣林則徐稱為“循良第一”;周啟稷一生任6個縣知縣,兩袖清風,執法如山,每到一縣均留下好口碑;周履謙在四川六縣知縣、簡州知州等職期間,常以“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自律,壽終時,“內無余帛,外無盈財”,當地百姓自籌旅費,將其靈柩從四川送回廣西安葬,百姓為其立祠塑像,刻有楹聯“官民魚水情深,功德永傳青史”、配以橫批“廉政愛民”紀念他。
目前,村裏明清建築風格保留完好,全村有180余座房舍,600多間清一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宇雄偉壯觀,紋飾精美絕倫,僅鏤花就有20余種500多樣。“秀才街”、“舉人巷”、“進士樓”、“方圓古井”等古跡保存完好。走在村裏,到處是青磚灰瓦木結構房舍,飛檐挑梁,雕龍鏤花,古色古香。
村中愛蓮家祠是一座興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古建築,它以周敦頤的傳世名篇《愛蓮説》命名,建築結構有風雨亭、大門樓、興宗閣、文淵樓和歇憩亭等,風格淡雅、古樸、簡約和實用。村中溪流邊有一座“字廚”古塔,塔內有爐膛。古時候,凡是村裏學童習字做功課用過的廢紙都不能隨便丟棄,要放進字廚裏焚燒,教育大家把讀書看作是一種神聖的活動。
2006年5月,因為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澱,江頭村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頭村的愛蓮文化入選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桂林市靈川縣紀委、監察局在江頭村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讓廣大黨員幹部在潤物無聲的熏陶中獲得做人、處事、為官的啟迪”。
現在,江頭村風光旖旎、田園富庶,生活著180戶800多人,大家依然熏陶在“愛蓮”文化的氛圍裏,世代流傳下來的“勤政廉潔、愛民惠民、不畏強權、尊師重教、高風亮節”等精神,依然成為大家引以為豪的資本,並成為周氏後裔為人從政做學問的“座右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