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京族三島:京族三島指萬尾、巫頭、山心三島,總面積20.8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關於京族三島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傳説:很久以前,這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隻蜈蚣精,吞食過往的漁民,毒荼生靈,附近漁民苦不堪言。一天,有戶一家三口的漁民出海,又被蜈蚣精吸住船底,動彈不得。夫婦倆非常驚慌,但他們的小孩非常機智。他叫父母把船上的3個南瓜煮得滾燙,然後丟入海中。蜈蚣精以為是船上的人跳海逃生,便一吞了下去。三個滾燙燙的南瓜下肚,當場把蜈蚣精燙死,屍體也斷成三段,變成三個島。尾巴變成的島叫萬尾,頭部變成的島叫巫頭,中間心臟部分變成的島叫山心。這就是京族三島的傳説。
廣西東興市江平鎮萬尾村,京族漁民在拉大網。 新華社 周華 攝 |
京族三島是我國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原為“越人”,歷史上亦稱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島的京族係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越南涂山遷徙來的,至今約500年曆史。
哈節:京族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族的“哈節”。“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即京語“唱歌”之意,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辰。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産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在哈節來臨之前,京族人家家戶戶趕著把各種活路幹完,打掃清潔衛生,佈置一新。到了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依次進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儀式。迎神--哈節的第一天,全村人撐著羅傘,敲鑼打鼓,到海邊把本村共同敬奉的海神接入哈亭;祭神--迎神之後第二天進行祭神,由“哈頭”主持祭禮,宣讀祭文,鼓手擊鼓伴奏,並有多種歌舞;入席--祭神完畢,各家各戶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來,集中在哈亭,全村人按地位等級入席飲宴,與神共“食”。席下由“哈歌”、“哈妹”唱哈,通宵達旦,連續三天三夜;送神--全村人把海神送回海中,儀式與迎神相似。萬尾的哈節是農曆初九至十五,巫頭的哈節是農曆初一至初七,山心的哈節是農曆初十至十五。
獨弦琴:獨弦琴是京族最珍貴也最古老的樂器,它是保持原始一弦制的一種古老樂器,以大竹管為琴體。安南(越南)是獨弦琴的主要流行地,而今京族的獨弦琴,是他們的祖先遷徙時,從原居地帶到京島上來的。獨弦琴發音豐滿、淳厚,音色清澈明亮,優美動聽,有吟唱般韻味。
京族拉大網: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産大小黃魚、馬交魚、尤魚等,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總結出了拉大網捕魚的生産方式。大網長達1000多米,重約4千斤,每張網價值1萬多元,是由村裏各家各戶出資購買。拉大網時,要30多人抬網到海邊,由網頭&&乘船沿距海邊70多米遠的地方沿沙灘岸線下放,最後拉到沙灘,形成一個800多米長的半月形包圍圈,幾十人各在兩頭拉,從早上拉到中午12時才將大網拉上沙灘。現在一網一般能打幾百至上千斤魚,主要是大小黃魚、馬交魚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有一網打1萬多斤魚的壯舉。
高蹺捕魚:高蹺捕魚也是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捕撈魚蝦的方法。在京族三島淺海一帶,小魚小蝦一般在1米多深的淺海活動,這個高度剛好淹過頭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京族人總結出了在腿上綁高蹺以提高高度的做法,這就是高蹺捕魚。隨著生産方式不斷進步,現在高蹺捕魚已逐漸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京島一帶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踩高蹺捕魚,年輕一代基本都不會了。
京族服飾:京族服飾是越南的國服,這種服裝以絲綢為料,質地柔軟舒適,女性穿在身上線條突出,襯托出女性的婀娜身姿,而且透氣良好,非常適合在海邊穿著。京族的斗笠用越南盛産的葵樹葉製作,質地輕盈,內鬥很深,斗笠幾乎蓋住整個臉部,海邊太陽暴烈,這種斗笠能起到防護面部的作用。
京族漁村:潭吉村位於東興市京族三島上,面積1.3平方公里,全村278戶,人口1278人,70%是京族。全村以農業、海水養殖、商貿為主要經濟來源,經濟發展較快,1999年實現人均收入5100元,被防城港市委、東興市委定為小康示範村。
民族、海洋、漁村是潭吉三大特色,目前已開發京族漁村遊。在這裡可以到海邊灘塗耙螺、垂釣、拉大網,乘船出海打魚,親手做漁民家常菜,住漁家,觀京族歌舞表演,做一回京族漁民,領略一下京族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
竹山景區:竹山景區位於北侖河入海口,是海陸交匯處。中國大陸海岸線東起鴨綠江,西至北侖河,這裡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又是陸路邊界線的起點,其對面隔海相望是越南的芒街市和萬柱海灘。這裡是大清國一號界碑,還是北侖河國家海洋自然生態保護區。歷史上竹山港曾是中國與越南一個熱鬧的通商口岸,從遺留下來的古戲臺、古街、三聖宮、天主教堂等依稀可辯當年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