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桂林的“祖傳寶貝”當然多。近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公佈,共28項,加上第一批的84項,桂林市已經有了11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6年啟動的“非遺”保護工作對這些“祖傳寶貝”意味著什麼?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在“非遺”保護中,一些産品利用“非遺”身份提升價值,創造效益,“錢途”看好,而且其本身也通過生産經營得到了更好地保護。但同時,一些“非遺”限于自身特點,目前難以做大産業。“錢途”是誘惑,也是困惑。
橫山豆腐乳用“非遺”身份做大産業
桂林有三寶:三花酒、辣椒醬、豆腐乳。其中的桂林豆腐乳,是臨桂四塘橫山豆腐乳的一個支系,而製作豆腐乳的師傅,也大多來自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
由臨桂縣申報的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不僅是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且前年進入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名錄,現在正申報國家級“非遺”。在政府和企業的聯手推動下,臨桂的豆腐乳産業朝氣蓬勃,“非遺”的光環為它的加快發展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砝碼。
據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豆腐乳協會會長、桂林下邊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華介紹,縣裏證照齊全的豆腐乳廠有8家,一天可以生産3萬瓶(590克/瓶),因淡旺季差別,一年按10個月算,就是900萬瓶,除了區內,還銷到了山東、河北、陜西、江蘇、浙江等地。
臨桂縣文化館副館長陸志康告訴記者,他們認定“下邊村”、“四方井”、“清橫”、“榕門祠”四家企業採用的是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現在這些企業的産品上都標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字樣。張華表示,等到國家級“非遺”申報過關,産品包裝將立刻更新。
為何如此看重“非遺”?張華説:“中國人在飲食上信賴傳統的東西,‘非遺'有懷舊的感覺。”他坦言,橫山豆腐乳口味獨特、適應性強,但由於是半手工生産,成本較高,每瓶比外地同類産品貴一兩塊錢,價格競爭力差。所以他覺得橫山豆腐乳今後應該走高端路線,把包裝做漂亮,在打開知名度方面,“非遺”會很有幫助。
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是橫山村的龔有德老先生,今年88歲,耳朵背了,身板還行。張華是他的孫女婿、關門弟子。龔老先生年輕時走南闖北做豆腐乳,最高興的是聽到別人誇他做的豆腐乳好吃。
讓他想不到的是,以前糊口的手藝,如今成了致富的“法寶”。橫山村委副支書龔開順説,豆腐乳産業做大後,90%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來了,在村裏的豆腐乳廠做工,一天5個小時,月工資1000到1500塊錢。上半天班,另外半天種田或者幹別的活,村民的日子過得不錯。
靠“非遺”提升品牌價值佔先意識不可缺
豆腐乳産業的欣欣向榮彰顯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市場潛力。看到這一點的,不止是臨桂人。
桂林三花酒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桂林三花酒傳統釀造工藝,和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同批進入市級和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名錄,也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跟張華一樣,“桂林三花”辦公室副主任曾錦玲表示,如果申報成功,産品包裝上將註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字樣。
在曾錦玲看來,儘管“桂林三花”已獲得諸如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酒等多種榮譽,但那些屬於行業內或者某方面的評價,“非遺”稱號則是全方位的肯定。這一結論來自於申報時蒐集資料的體會。她向記者感嘆,“非遺”申報要求高,從史料到數據等各方面都要調查,最後她交到文化部門的申報書有20厘米厚。
的確,“非遺”申報不是簡單的事情,牽涉許多考證,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金錢。所以,雖然按照法規,任何社區、群體或個人都可以進行申報,但到目前為止,“非遺”項目的申報單位基本上是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桂林豆腐乳製造工藝由臨桂縣文體局申報,從壯大豆腐乳産業的角度看,這一步走得又快又準。
也正由於缺乏資金支持,桂林米粉落後於豆腐乳和三花酒,在第二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中才出現。“桂林米粉”由市群眾藝術館和桂林人集團公司申報,談到出資支持的理由,“桂林人”辦公室主任楊琳表示,桂林米粉是桂林飲食文化的代表,“桂林人”有義務將它發揚光大。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地方特色食品,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前年就進入了自治區級“非遺”名錄,顯然,“桂林米粉”的“非遺”申報落後得不是一點點。除了上面提到的資金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桂林米粉行業“山頭”眾多,誰出來挑這個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像三花酒行業,“桂林三花”是絕對的老大。
談到挑頭,楊琳説這和董事長申甲的米粉情結有關。“‘非遺'保護做好了,不只對桂林人集團公司有好處,對桂林整個米粉行業都有好處。”
給“非遺”更多展示舞臺
記者從市文化局社文科了解到,目前桂林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500項,保護得較好的項目是能産生經濟效益的,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便是其中之一,橫山豆腐乳産業可為證明。
要看到的是,“非遺”身份並不是橫山豆腐乳産業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個産業之所以完成了從零散的家庭小作坊到規模化、規範化生産工廠的轉變,與豆腐乳本身的實用性息息相關,也得益於有眼光的創業者的市場開拓。張華從浙江工商大學畢業後回鄉,向龔有德老先生學手藝,開了工廠,成立協會。當別家豆腐乳還在區內打轉時,他將目光放到了江浙一帶,致力於打開區外市場。
然而,事實上,相當部分“非遺”目前並不具備做大産業的條件。
拿臨桂縣的4項自治區級“非遺”來説,除了桂林豆腐乳製作工藝,板凳龍、麻布製作工藝、桂林牌燈由於其自身特點,在走市場的路子上困難重重。板凳龍和牌燈是用來表演的,麻布實用性差,産品銷路不好。
“非遺”保護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活態保護進行傳承,活態保護的方式有多種,以經濟産業發展的方式當然好,但如果一下子做不到這點,那就需要政府出面。
專家認為,政府應該定期發給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一定的資助金,資助他們收徒弟。可是記者了解到,目前只有國家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享受了這個待遇,自治區級和桂林市級的都沒有,原因是沒有經費,這是全國的普遍現象。桂林市進行了4年的“非遺”保護工作,但很多“非遺”項目,保護狀況卻並不樂觀。
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4月10日桂林百姓大舞臺平樂縣專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瑤族香龍舞登上舞臺,二龍戲珠,狂野騰挪,讓觀眾大開眼界。在後臺,記者採訪領舞的陶振喜,他自豪地説,周圍幾個村子會調龍的越來越少了,四衝村村民積極性都高,年輕人哪怕外出打工,回鄉過年時就會跟著老人家學,所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村裏的香龍舞仍然調得熱鬧。
是的,積極性很重要。在目前的狀態下,保護“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擴大“非遺”的知名度,給一個展示舞臺,提高曝光度,是政府力所能及的保護措施,也已經在做了。近幾年桂林市的大型文藝活動,桂林百姓大舞臺、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節藝術巡遊、中心廣場文藝演出中非物質文化遺産頻頻出現。
而作為普通市民,我們該做些什麼呢?那就是多捧捧場嘍。人活著需要空氣,心靈需要文化的滋養。資訊爆炸的時代,流行潮流撩撥的是我們的感官,傳統的東西才能激發心底的文化基因,帶來真正的愉悅。記者從市群藝館獲悉,每週六晚上中心廣場有“週末大家樂”文藝演出,各縣專場都將有“非遺”亮相,感興趣的市民可以關注一下。(陳遠岸)
■鏈結
凡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以及文化空間,都可以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簡而言之,一切物質文化之外的文化形式都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項目須滿足六大標準:
一、該申報項目具有展現桂林各民族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二、能紮根于相關社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四、能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體現出較高的水平;五、見證桂林市各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六、對維繫桂林各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而面臨消失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