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文化“出海”從“文化舟”走向“文化年”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13:44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美在廣西”的歌舞、刺繡在韓國備受歡迎

  2012年是中韓建交20週年,也是雙方商定的“中韓友好交流年”。廣西向文化部爭取到“2012韓國中國廣西文化年”項目,以雙向、互動的方式,與韓國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和人文合作。

  4月27日,正在韓國首爾進行“2012韓國中國廣西文化年——美在廣西”展演的廣西藝術團,收到了國內傳來的消息,文化部通報表彰了10家2011年度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廣西榜上有名。

  作為欠發達、後發展省區,廣西如何與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等經濟文化大省(市)並駕齊驅,取得對外交流的好成績?借隨團報道“美在廣西”韓國展演的機會,記者一探究竟。

  “美在廣西” 撥動“美”的心弦

  “美在廣西”是“2012韓國中國廣西文化年”核心部分,由文藝演出和民族服飾展兩部分組成。

  4月29日的演出地點,是忠清北道清州市的旅遊勝地青南臺。這裡曾是韓國總統的別墅,悠遠的歷史文化與鬱鬱青蔥的自然風光珠聯璧和。背靠一汪碧水大清湖,下沉式的露天劇場在松樹、楓樹、百合樹環抱之中,杜鵑花、錦囊花和許多不知名的野花盛開。

  “什麼尖尖尖尖尖上天?什麼尖尖尖尖在水邊?什麼尖尖尖尖街上賣?什麼尖尖尖尖姑娘前?”儘管聽不懂歌詞,但生動風趣的音樂和活潑詼諧的舞蹈,讓觀眾一邊聽一邊隨節奏拍掌。看到舞臺上“搶親”的一幕,人群中發出會意歡暢的笑聲。

  觀眾們席地而坐,不斷有人見縫插針,貓身走進場內。座位已坐滿,他們就坐在過道上,場外樹蔭下也密密匝匝地站了很多人。演出結束,韓國觀眾擁上舞臺,排起長隊,紛紛與穿著艷麗的演員合影。

  “太美了,這種感覺在電視裏無法感受到。”一位韓國觀眾感嘆。隨後,他又意猶未盡地補充道:“像花仙一樣。”

  幾天前“美在廣西”在延世大學演出,一位韓國女士也是如此評價。她説:“廣西的舞蹈真美,像仙女一樣。”

  “美在廣西”,撥動了韓國民眾心底那根“美”的琴弦。

  然而,在籌備階段確定活動主題時,卻頗費心思。

  “這個主題必須能夠凸顯廣西的氣質、韻味,並將持續不斷地充實、延用,成為廣西對外交流的品牌。”藝術團團長、自治區文化廳副巡視員馬紅英説。

  幾番討論,主題最終確定為“美在廣西”。廣西豐富絢麗的少數民族文化,為“美在廣西”提供了展示多樣性魅力的可能。柳州藝術劇院擔綱表演精品劇目《白蓮》《八桂大歌》《劉三姐》中的經典片斷,柳州博物館館藏的精美民族服飾展示,三江兩位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現場技藝表演,共同組成“美在廣西”展演。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廖明君認為,整個展演的設計,生動地展示了廣西的生態美、服飾美、歌謠美。

  在熟悉與陌生之間,調度審美的切入點和情感的共鳴點。特色鮮明的“美在廣西”,功到自然成。

  親密接觸 促進民相親心相近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之親在於心相近。

  如何使盡可能多的韓國民眾接觸“美在廣西”,廣西藝術團動了一番腦筋。

  首先,借助“美在廣西”主場地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作為中國已建成的9個海外文化中心之一,步入刻著孔、孟、老、莊聖像的院墻和書墨氣息濃厚的接待廳,即可受到中國文化的強烈感染。中心以為當地人服務為宗旨,開展漢語教學、講座、影視欣賞、展覽、中餐烹飪等活動。這裡既是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促進中國與韓國文化學習交流的平臺。

  藝術團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遇見一位熱情“粉絲”。溫文爾雅的李大好,作為優秀學員代表受邀參加開幕式。中國老師們親切地稱呼他“李班長”。因為他是首爾中國文化中心學齡最長的學員。

  李大好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10年前,他僅僅是憑興趣學中文。後來,是為了能到中國旅遊方便。現在,“我實現了學習中文的最高目標”,李大好自豪地説:“我馬上就要到中國上海工作了。”他打著紅色的領帶,“中國人一有喜慶的事情,都喜歡用紅色”,神色快樂,好像是自家的喜事。

  在李大好的幫助下,記者採訪了兩位結伴而來的優雅女士,李在順和宋瓊美。她們是服裝設計師,對色彩斑斕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別有興趣。宋瓊美説,這些服飾和他們祖先的服裝有很多相似之處,顏色則更加豐富多彩。

  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之外,藝術團選擇了第二屆韓中藝術節,並主動將展演延伸到廣西友好道區忠清北道。

  韓中藝術節由韓國《亞洲經濟》新聞社主辦。這是一家以韓中英日四種語言報道全球經濟新聞的新聞社。董事長郭永吉精通中國文化,先後6次到訪中國。他從歷史淵源觀照韓國和廣西的緣份,“70多年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曾留駐柳州。在抗日戰爭中,韓國青年與柳州姑娘曾在柳侯公園發生美麗的愛情故事,並流傳至今”。

  藝術團借韓中藝術節,將“美在廣西”搬上了延世大學的舞臺。韓方司機伸出大拇指説,這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超一流”。演出當晚,劇場裏有不少年輕白領。記者隨機採訪了其中一位,他的眼中帶著驚喜和滿足之情,興奮地告訴記者:“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演出,很生動,非常棒。”

  此行的最後一站是忠清北道,它和廣西在2007年締結友好道區。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曾于2011年9月率廣西代表團對忠清北道進行友好訪問,雙方在經貿、農業、文化、青年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春天文化節”是忠清北道政府舉辦多年的文化藝術節,在當地人氣指數很高。7天的節日裏,青南臺人流量超過10萬人(次),很多都是全家幾代一同出遊,並吸引了很多觀光遊客。得知“春天文化節”的舉辦時間和“美在廣西”到訪韓國的時間相近,廣西下決心,力爭在這個忠清北道的本土節日裏顯示“美在廣西”。

  記者在青南臺現場採訪了忠清北道經濟通商局國際通商課課長文錫九。“‘春天文化節’舉辦了9屆,廣西藝術團是第一個登上這個舞臺的外國團隊。”由於腳部有傷,當觀眾們在終場音樂中和廣西演員手拉手圍成圓圈載歌載舞,文錫九隻能遺憾而羨慕地站在場邊,“看得出來,我們的道民很喜歡廣西歌舞”。

  “積極主動納入對方的活動、節慶,立體化、多層面地與所在國民眾廣泛接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並産生了極大的放大效應。”馬紅英説,“從官員到平民、從上班族到學生、從退休老人到家庭主婦,韓國民眾對廣西文化的鍾情和喜愛,超乎我們的想像。”

  “美在廣西”在韓國的成功舉辦,激蕩出一波波同氣連枝的情感共鳴。忠清南道公州議會議員樸洙賢對此予以高度評價:“搭建起了一座理解兩國文化的交流平臺,也必將為韓中兩國友好發展奠定良好基石。”

  外“借”內“聯” 助力廣西文化“出海”

  自年初的“多彩廣西 壯美天堂——韓國歡樂春節”在韓國拉開序幕,“2012韓國中國廣西文化年”豐富多彩的活動,已經“你來我往”地開展起來。繼“漓江畫派”韓國展、“韓國攝影家廣西采風行”和“美在廣西”之後,包括廣西木偶戲商演、青少年棋手交流、學者互訪、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講座、廣西攝影展暨廣西旅遊推介等系列活動,正在持續推進,將一個充滿生機的廣西展現給韓國人民。

  “廣西是第一個推出‘文化年’的省(區),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計劃’中,走在了前頭。”中國駐韓國使館文化參讚、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沈曉剛説。2011年初,文化部啟動旨在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計劃”,各省、區、市利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這一平臺,推出了“地方文化周”、“地方文化月”等富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大型綜合活動。

  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如何能拿到在異國舉辦“文化年”的大項目?沈曉剛認為,一則是“有內容”——廣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整體實力不斷提升,文化建設有聲有色;二則“有途徑”——廣西對外文化交流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馬紅英説,廣西是欠發達後發展省區,文化走出去要善於借勢借力,主動融入國家對外交流大局,既“花小錢辦了大事”,又借了“東風”遠揚“出海”風帆。

  近年來,廣西文化“出海”有一系列精彩之舉,如2011台灣廣西少數民族藝術節、赴泰國和中亞四國參加“歡樂春節”演出活動、參加新加坡第26屆“春到河畔”活動、成功舉辦中國-東盟文化産業論壇、中越兩國連續10年輪流主辦中越青年界河對歌聯歡活動等,就是或借助央地合作的有效機制,或借助所在國成熟的文化平臺。

  借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央地合作機制,“廣西文化年”將有望打造成廣西對外文化活動第一品牌。

  外“借”的同時,廣西加緊內“聯”。由自治區文化廳&&、相關部門參與的對外文化工作廳際協調機制已經形成。“美在廣西”正是通過廳際協調機制,調動了文化、教育、旅遊、體育、廣電、外事等多部門的資源,以大文化的格局支撐為期一年的“2012韓國中國廣西文化年”。

  借個案管中窺豹, “美在廣西”的成功,再一次印證了廣西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對機制、品牌、陣地建設的有效推進,對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政府與民間、大文化領域合作有效把握與協調的能力。(記者 蔣錦璐)

熱詞:

  • 文化年
  • 廣西民族大學
  • 廣西旅遊
  • 文化建設
  • 文化藝術節
  • 文化參讚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