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廣西頻道4月26日電(記者劉偉、王軍偉)廣西1000名機關幹部到縣鄉挂職鍛鍊、3000名機關幹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3萬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駐村工作……“到群眾中去”成了當地黨員幹部中的一句“流行語”。
黨員幹部帶著感情進鄉入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溫暖了民心,轉變了作風。
“第一書記”成為貧困村的“主心骨”
“李書記不來,我們都不敢大膽種茶葉。”這是百色市西林縣足別瑤族苗族鄉央龍村陶大媽發自內心的話。央龍村村支書黃志東動情地對記者説:“李書記來後,大家種茶葉積極了,不用苦口婆心勸了。”他們説的“李書記”叫李中山,今年初被選派到央龍村擔任“第一書記”,現在成了村裏的“香餑餑”。
央龍村是集“高、邊、遠、窮、少”為一體的貧困村。基於氣候溫潤的地理特點,當地黨委政府這兩年推廣種植茶葉,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已初具規模。
“但是由於群眾缺乏技術,産量一般,收入不高,種植積極性一直上不去,村幹部多次到農戶家做工作,不過群眾不買賬,幹部和群眾都僵持住了。”黃志東説。
李中山是縣茶葉辦副主任,他任村“第一書記”後,與苗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在地頭手把手教群眾如何進行茶葉管護,晚上集中大家上種植技術課,群眾心裏有了主,種茶積極性高漲,目前千畝“苗嶺茶臺”逐漸成為這個村的支柱産業。
自治區有關領導介紹,廣西農村貧困人口為1012萬人,約有3000個貧困村,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廣西選拔3000名優秀機關幹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就是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幫扶,培育特色優勢産業,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另一方面也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走出機關、走進基層,去官氣、接地氣。
18萬多名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
派駐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著眼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大決策,從2007年起連續6年,廣西累計有18萬多名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他們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把群眾的所憂所思所盼,一筆一筆地記在民情日記裏、記在心坎上,並用實際行動改變群眾的生産生活。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晴。今天柳州的老闆説下午要運食用菌種過來,下午3點農戶到我辦公室等待,但由於途中車子出了毛病,我們一直等到下午6點車子才到,到村裏面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一直到晚上10點,我們才把3000多袋的菌種卸完……苦點累點還是值得的,看到村民們樂滋滋的樣子心裏特甜,今晚好好睡個覺,明天還要組織村民們參加種植大球蓋菇食用菌的培訓課呢。”這是河池市金城江區農經局駐六圩鎮岜侖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覃秀玲的一篇“民情日記”。
記者翻閱了幾十篇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在工作之餘寫的民情日記,裏面記載著他們給群眾做的一系列摸得著、看得見的實事,點點滴滴的故事、樸實的話語中飽含著黨員幹部對群眾的真情。
“有一大批這樣的年輕幹部能夠到農村到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我們的幹部有了成長鍛鍊的平臺,農村各項事業有了大批有工作激情和熱情的人才。”自治區相關領導説。
幹部沉下去 民心聚起來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著黨支部。百色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歐波説,廣大黨員幹部進鄉入村,特別是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帶領黨員幹、做給群眾看,夯實了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使黨組織真正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在廣西,“一年指導員、一生農村情”“一年駐村、終身受益”,已經成為廣大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們普遍深切的感受。記者了解到,不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在駐村工作中,與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主動要求留任,有的多年留任。
“廣大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克服各種困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脫貧致富出謀獻策,切實把扶貧攻堅的責任擔當起來,這不僅轉變了作風,還有力地鍛鍊培養了一批幹部。”自治區相關領導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