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顯成效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蘆笙隊的隊長領唱侗族多耶歌曲(榮蓉攝)

三江縣鼓樓蘆笙隊以侗族大歌、蘆笙踩堂為最大特色(榮蓉攝)

蘆笙踩堂時,蘆笙隊長和隊員們一唱一和,互相逗趣,十分熱鬧(榮蓉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榮蓉):“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家歌謠説明中國侗族文化的精髓在於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敘事、傳史、抒情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然而,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正逐步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中國侗族在三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是中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流行地區。三江縣縣長吳永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三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十分豐富。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和侗戲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三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在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的過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大力弘揚侗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演唱,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産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只有在重大節日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裏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2012年春節期間,三江縣開展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動,其中最為盛大的是侗族大歌藝術節。藝術節當天,在侗鄉鼓樓前,鄉親們身著多彩的民族服裝,表演侗族大歌、蘆笙踩堂、敬酒歌等獨具民族特色的節目,侗族的姑娘小夥子還熱情地邀請國內外遊客一起唱侗歌、跳多耶舞,大家手牽著手,和著蘆笙的節奏邊唱邊跳,場面十分火熱。

  三江風雨橋侗族大歌隊的楊隊長説:“我們是三江縣民間的侗族大歌隊,從09年成立至今已有4個年頭,這個大歌隊是由6個鄉的70多名隊員組成的。原滋原味的侗族大歌和蘆笙踩堂是我們的最大特色,大家平時都在不同的村寨練習,今天相聚在一起,歌唱我們侗鄉的新生活,把侗族民間特色和侗家人的特色展示給全縣人民和外賓!”

  “飯養身,歌養心”,侗族人民把大歌當作精神食糧,侗族大歌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不斷被發現和認知及提升,侗族大歌的傳承和保護事業也越來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吳永春縣長告訴記者:“三江縣政府在《三江縣2011-2015年文化科學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戰略,將這些民族文化引進課堂,讓兒童從小受到優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中參與,對“侗族大歌”、農民畫、侗族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科學有效保護和傳承,積極挖掘和培養新型農村民族文藝人才,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源優勢,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

熱詞:

  • 三江侗族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蘆笙踩堂
  • 文化
  • 蘆笙隊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