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梧州市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奏響“軟實力”歡樂頌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傍晚,夜風中涼意襲人。梧州市政廣場晚會歡快的音樂卻讓這裡升騰著暖意:家住冬湖路的張杜萍老人身著大紅色的秧歌服,跳起歡快舞蹈,臉上綻開笑容;在梧州市長洲區倒水鎮三貴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舞臺前,勞累了一天的居民聚在一起,欣賞著精彩的牛娘劇《春草闖堂》……

  在梧州市城鄉的各個角落,數以萬計的百姓就這樣享受著快樂。這些歡樂,源於梧州市廣場文化、農村文化、社區文化等為重點的群眾文化蓬勃發展。

  文化工程惠民生

  如今,在梧州市蝶山區龍湖鎮旺步村,村民黃偉明總會在勞作之餘,來到設在村頭的農家書屋“充電”,以提高自家甜筍的産量。

  近5年來,梧州市以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建設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至2010年全市文化事業經費累計達1.3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0%。

  高投入帶來的是文化設施的改善,新博物館、新圖書館、體育中心、文化大廈等相繼開竣工。藤縣、蒼梧、蒙山等縣先後建成室內綜合體育館,蒼梧縣大恩體育休閒公園已初具規模。僅2010年,該市就完成16個鎮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30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211家農家書屋建設。目前,梧州有市級群眾藝術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縣級圖書館4個,縣(市)區級文化館7個,鄉鎮文化站57個,村文化室500多個,農村業餘文藝團隊100多個,業餘文藝演員達4000多人,覆蓋城鄉四級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今年84家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421家農家書屋建設等文化項目也要在年內全面完成,這兩項關乎民生的文化項目建設指標也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梧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黃振饒説。

  文化藝術生機盎然

  時下,每逢週末的夜晚,在梧州市政廣場、鴛江麗港中心廣場、岑溪市人民廣場、蒼梧縣世紀廣場等地,老百姓在飯後總會前往欣賞精彩的“璀璨廣場”文藝表演。“璀璨廣場”是梧州市通過10年努力樹立起來的文藝品牌,已成為全市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

  梧州市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氣息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大型古裝粵劇《西江龍母》等50多個舞臺藝術作品精彩紛呈。其中,群舞《鴛江水月》、《船工號子》等節目榮獲第四屆廣西音樂舞蹈比賽一、二等獎。《記憶龍母》等3部作品獲第五屆中國戲劇文學獎、劇本獎等獎項,6部作品獲得廣西小戲小品創作大賽獎。

  今年“七一”前夕,該市創排了反映廣西第一個黨組織——梧州的紅色題材大型話劇《刺桐花咏》,以及反映東漢太守楊震“暮夜卻金”典故的廉政話劇《四知廉》,社會反響熱烈。其中,《四知廉》話劇得到中紀委和中組部的充分肯定。今年8月,在第六屆廣西音樂舞蹈比賽中,梧州市舞蹈精品《騎樓女兒紅》、獨唱《五彩瑤山我的家》和《鴛鴦江咏嘆》等節目獲得3個二等獎。此外,粵劇摺子戲《潞安州》作為廣西惟一代表參加第十五屆全國戲曲“小梅花獎”總決賽並獲得金獎,實現梧州市選手在全國少兒戲曲大賽中獲獎零的突破,也是梧州市群眾文化戰線上獲全國金獎零的突破。

  藤縣牛歌戲光碟年銷量達70多萬張,向更多的人傳播牛歌戲。截至今年9月底,梧州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700多家,從業人員4200多人。2010年,全市文化産業總産值為29億元。該市繼出版《袁崇煥》《李濟深》《龍母廟》《六堡茶》《佛教文化在梧州》《關冕鈞》《梁羽生》《舜帝在梧州》等人文叢書後,今年,《紅色火種在梧州》《孫中山在梧州》等第三批人文叢書又新鮮出爐。

  特色文化喜變優勢産業

  “新博物館能讓人更加直觀地感受百年商埠的文化底蘊,更加了解梧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市民李才達在今年國慶期間參觀試運行的新博物館時説。

  新博物館是梧州市加快文博事業發展的縮影,該市新博物館、中山紀念堂、李濟深故居等文物站點向社會開放,全市有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母誕、牛娘戲等7個項目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藤縣舞獅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龜苓膏和六堡茶製作工藝已轉化為産業,特色文化得到充分利用。梧州市2006年向自治區申報六堡茶地理標誌保護並獲得通過,2007年初把六堡茶列為梧州市十大農業優勢産業之一,2010年六堡茶加工企業産量突破9000噸。2009年10月,“梧州龜苓膏”專用標誌開始使用,國家質檢總局批准梧州雙錢公司使用該專用標誌。目前,梧州龜苓膏已從傳統小吃轉為工業化生産,共有20多個生産廠家,産品行銷海內外,銷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0年銷售總值突破10億元。(記者 吳淩平 通訊員 顏桂海)

熱詞:

  • 梧州市
  • 軟實力
  • 秧歌服
  • 李濟深故居
  • 歡樂頌
  • 文化産業
  • 文化底蘊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