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桂林永福“福壽文化”淵源深厚 “長壽之鄉”實至名歸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永福是一方美麗、吉祥的土地, 人世間最為嚮往的“福”與“壽”都凝聚到這塊秀靈的地方。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推崇的是福與壽的文化。“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是人們對親友永恒的祝福和祈願,也是人們的嚮往和追求。自古以來,永福人就鍾愛吉祥的“福祿壽禧”,因此祖先們便將將這種期盼和祝願鐫刻在了堅韌的磐石上。北面的“百壽圖”和南面的“福”字摩崖石刻遙相呼應,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福壽文化根植在了永福這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福壽之鄉”----永福縣因此而得名。

    福壽文化淵源流長,刻于縣城中心鳳山頂石壁上的“福”字石刻已有800多年曆史,傳説是根據宋代武狀元李珙之掌書“福”字,由高僧雕刻而成。鳳山上的“福”字石刻,字長83厘米,寬78厘米,該字書寫剛勁有力而奇特,雖經數百年滄桑,但“福”字石刻一筆一劃依然熠熠生輝。站在“福”字石刻面前,人們屏心靜氣,祈求五福臨門。“百壽圖”是南宋紹定已醜年(公元1229年)縣令史渭根據百壽縣百名長壽老人各寫獻的一小“壽”字而刻成的,其圖刻于夫子岩頂壁。全圖主體為一繁體楷書大“壽”,字高117厘米、寬145厘米,筆鋒遒勁有力,雕刻精美,其獨具匠心之處是筆劃中嵌入了100個小“壽”字,一字一體,自圖騰文字直至篆、隸、草體皆備,每字旁均註明文體出處,大小“壽”字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和審美價值。岩內還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寧壽”石刻、明代總兵俞大猷的《壽岩石壁題銘》等石刻23處。《百壽圖》自宋代以來就已作為稀世之寶、廣為傳頌。特別是南宋時期,專事拓印、裝裱“百壽圖”作坊久盛不衰。朝庭顯貴、書香世家,百姓士庶都為擁有一幅“百壽圖”而自豪。挂之於堂中頓然門庭生輝、賓客爭相觀賞!古時商人遠行或浮游宦海者更是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的寶貝!傳説《百壽圖》可鎮風濤,過去士大夫航海、宦遊、行商,常帶上拓品以圖平安。相傳鄭和下西洋時,有人攜《百壽圖》拓品隨船隊出海,突遇驚濤駭浪,船隊危在旦夕,忽然領頭船筐中傳出耀眼的光芒,海上即刻風平浪靜,船隊始得脫險。狂風巨浪過後,人們發現,剛才閃光者,乃百壽圖。自此後,《百壽圖》名揚四海,尤其是在日本及東南亞影響極大,數百年來盛傳不衰。當年蔣介石五十大壽,桂系軍閥黃旭初命專人拓《百壽圖》作為壽禮送給蔣介石。後來這份精美的《百壽圖》又作為政府禮物,贈賀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之壽誕日。1958年,周恩來首次出訪非洲,適逢摩洛哥國王壽誕,周總理以百壽圖作為禮物相贈,可見《百壽圖》之珍奇。1981年,百壽圖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福縣2008年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並確定為世界養生産業示範基地。永福縣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27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就有32位,而世界長壽之鄉的標準是每十萬人口中有7位百歲老人。這一切與永福的福壽文化、生態養生等密切相關。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按生命表計算,永福縣人均壽命為78歲,比同期全區人均壽命高出5.5歲,比全國同期人均壽命高出6.6歲。因此,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決定聯袂永福,對福壽文化進行研究和開掘發揚。永福縣委、縣政府為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繼承民族優秀藝術,利用豐富的的養生資源,打造養生産業,讓世人共享。永福縣委、縣政府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重陽佳節由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桂林永福福壽節”。

熱詞:

  • 廣西
  • 桂林
  • 永福
  • 福壽文化
  • 長壽之鄉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