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訪廣西桂林永福百歲老人陳老翠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有這麼一塊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在這裡,山是常清的,水是常綠的,食物是天然的,生活是閒適的,人是長壽的,那便是坐落在桂林東北大地上的——永福縣。永福和桂林一衣帶水,像一塊綠色的菱形鑲嵌在桂東北大地上,永福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真得感謝自然造化之功、日月精華之力,造就了永福這一膏腴的土地,鐘靈毓秀的風景名勝。福壽是人類的夢想,人類從古至今對福壽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在永福,福和壽是連在一起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鳳山清代“福”字摩崖石刻和百壽岩宋代“百壽圖”,兩處景點有機地把福和壽的深刻內涵聯絡到了一起,構成了永福特有的福壽文化。此外,在永福縣四面青山環抱著一座小小的古鎮,這便是“水旱無憂三千垌,十里常縫百歲人”的百壽鎮了,我們要採訪的陳老翠老人便是百壽鎮上“百歲人”裏的一員。

    我們採訪的主人公陳老翠家住百壽鎮壽城村,百壽鎮古稱永寧,由清一色的方形巨石築就,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城樓高聳,雄偉壯觀。五百餘載歲月流逝,永寧州古城依然雄踞碧野,像一位曆盡滄桑的老人,那一座座幾遭劫火的城樓,那一塊塊飽經風雨的巨石,彷彿在向人們訴説這往日的悲歡離合,烽火硝煙。如今,那爬滿青藤的城墻,那井然有序的街巷使人依稀可見舊日的繁華,領略到那古樸淳厚的鄉風。舊時城中的街道全用青石板鋪就,條條小巷都是用鵝卵石鑲砌成的花街,顯得特別整潔、精神。每日五更鼓罷,四座城門洞開,“篤,篤……篤篤篤篤……”石板街上那一陣緊似一陣的馬蹄聲,敲碎了人的殘夢。於是古城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陳老翠老人所在的古鎮——永福縣百壽鎮壽城村

    我們在採訪老人的途中,走到百壽橋頭的時候,看到那裏,車馬喧嘩,人聲嘈雜,貨攤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小商品,過往的行人和小鎮上的居民都在那裏選購著自己的商品,路口的小食攤上,油膜,粽子,米糕、牛肉米粉,發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和著那些小商販熱情別致的吆喝,把客人吸引過來,頓時小吃攤前便挨挨擠擠。買賣人隔著貨櫃看樣選貨,笑瞇瞇地討價還價……民政辦的覃主任看著我一臉的驚奇,笑著對我説,今天比較巧,逢鎮上“趕圩”,也就是北方人常説的趕集,這裡三天一“圩”,百壽處於三鎮交界,所以就形成了一個集市,路人、商人都要經過,路過時便下車選購自己的所需物品,買上大大一包帶回家。覃主任聽她的祖輩説,永寧州人很會做生意,在舊時,各家各戶的鋪臺上都會放一桶茶水,桶中放一帶把的小竹筒,趕集的鄉下人,口渴了,隨處可以喝上一桶清涼茶水,若出門遇雨而未帶雨具,隨便哪一家的斗笠戴上都可以遮風擋雨,勿需稱謝,也勿需付錢,主人也從不過問。因為在永寧州人的心中,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永寧州人“傻”得可愛,其實論做生意,寫文章永寧人都能幹得很,所以自古就流傳著“好狗難過靈川縣,光棍難過永寧州”的説法,可見永寧州人做生意精明能幹是出了名的。覃主任説,我們要採訪的陳老翠家原先也是做生意的,陳老翠本人就很會做生意。

    當我們進入陳老翠老人家的時候,一下子就看到了這位一百零四歲高齡的 “生意人”,由於是在鎮上,所以老人家的裝飾和村裏的老人略有不同,正對門的地方放著一台25英寸的彩色電視,左側放著一台飲水機,側上方供奉著祖宗的靈位,“江夏傳家根深蒂固,永寧立業葉茂枝繁”,這一幅工整的對子記錄了老人祖上從江夏遷移到永寧創業的過程。老人似乎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到來,由於沒有關門,看見屋裏有人就直接走了進去,此時,陳老翠老人正靠坐在藤椅上,閉著目,養著神,看樣子是睡著了,小重孫女在一旁看著電視,看到我們來看望老人家,歡快地跑到老人身邊喊道:“老老,老老,有人來看你來了”,老人睜開微閉的雙眼,仔細端量了一下我們,準備要重孫女攙扶她下地,這時覃主任對我們説,老人最近有些腿疾,下地走動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們就沒有要老人起身,老人見我們還帶了那麼多東西來,很是過意不去,忙叫重孫女一邊給我們倒著水,一邊熱情地招呼我們:“我這麼大年紀了,你們還來看我,謝謝你們了,我腿不好走,不能招待你們,你們快坐下喝水,外面很熱,喝點水涼快涼快”,真沒有想到,老人説話的思路還如此清晰,看著老人家這麼熱情,我忙説“老人家,你坐好別動,別這麼客氣,你這麼大年紀了,我們來看望您也是應該的”。我們坐下來,仔細端詳著這位和善可親的老人,老人面容清秀,佈滿皺紋的臉上仍可看出一些年輕時候的余韻,雖已過百,但眼睛仍然清澈,明亮,目光中也透露著老人年輕時走街串巷做生意時的精明和能幹。陳老翠老人是我這次採訪的百歲老人當中年齡最長的,現在雖已一百零四歲高齡,但精神狀態依然良好,若不是近日腿不方便,聽孫媳婦説若在平時,老人仍可上街行走,散步,還能幫忙做飯。

    這時候,老人輕輕地把頭轉向門口,原來自己的重孫女正在和夥伴們玩耍,唱歌,在一起追逐遊戲,老人看著小輩們嬉笑打鬧,聽著孩子們開心爽朗的笑聲,老人的嘴唇微微觸動了一下,不言不語,若有所思,似回憶起了自己快樂的童年。看著這一細膩溫馨的場面,我忍不住端起相機,拍下了老人回味人生的這一精彩幸福的鏡頭。屋子較暗,相機的閃光把老人的思緒重新引了回來……

    也許是剛才的一段引起了老人無限的回憶,老人主動和我們交談了起來……

    老人説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唱歌,喜歡唱山歌,當時老人家裏很富裕,父親是做生意的,父母在外面忙生意,老人就在家唱歌自娛自樂,老人從小就和母親學會了燒菜做飯,父母回來的時候便能吃到老人煮好的熱氣騰騰的可口飯菜,老人從小就聰明伶俐,是父母的乖女兒……鎮上很多人都知道陳家有一個乖巧漂亮的女兒,前來提親的人不斷,可是不管父母怎麼勸女兒,女兒就是不嫁……終於有一天,又有一家來提親了,是鎮上黃家的公子,女兒已經二十四歲了,俗話説兒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説什麼也不敢再留女兒了……

    就在老人24歲那年,陳老翠哭哭啼啼地嫁到了黃家……

    黃家是鎮上有名的富戶,家有很多良田,老人的丈夫是醫學院的高才生,長得英俊瀟灑,對陳老翠很關心,兩個人很投緣,嫁過去之後夫妻恩愛,過得非常幸福。這時老人拿出祖宗靈位下的丈夫年輕時的照片給我們看,確實如老人所説,儘管是一張黑白的老式照片,但仍能看出老人丈夫當年的那種英俊和瀟灑,相片上的丈夫勻盤大臉,眼睛炯炯有神地望著前方,一件整齊的花呢上衣和一頂黑色的羊皮棉帽更加襯托出丈夫當年的英姿。老人看著丈夫的照片,輕拭了一下濕潤的眼角。

    老人的丈夫醫學院畢業後在國民黨政府供職三年,後來丈夫憑藉著自己的醫術,和妻子陳老翠開了一家藥店,在兩個人辛勤的照料下,藥店的生意紅紅火火,前來抓藥看病的人不斷,老人説,丈夫是個好心腸,對於窮人他只收成本費,有很多特別貧窮的病人他們分文不收,而且還給他們抓最好的中藥。丈夫是個稱職的醫生,藥材都是選上等的,丈夫説,醫生要有醫德。就這樣,白天丈夫出診,老人守著藥店,夜裏他們選藥、搗藥、配藥。日子過得辛苦而幸福。沒過幾年,兩口子利用開藥店辛勤賺來的錢買了一處像樣的房子……生下了他們的孩子——女兒黃淑榮,兒子黃懷德,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正當他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共享家庭給他們帶來的歡樂的時候,日本人侵入桂林,他們的房子被日本人徵用了,不得不四處躲藏,老人激動地向我們説,當時日本人在村裏進行大搜捕,鎮上人拖家帶口地都往山上逃,恰巧丈夫當時去外地進藥了,當時孩子剛幾歲,情急之下,老人就把孩子放在籮筐裏,一個框放一個,艱難地用擔子把孩子挑到了山上的石洞裏。想起那一段歷史,老人説話顯得有些顫抖……

    抗日勝利後,鎮上也並不太平,當時國民黨的苛捐雜稅,社會的動蕩不安,藥店無法再開下去了,僅懂醫術的丈夫顯得有些灰心喪氣,家境也越來越差。

    解放後,丈夫家被劃為地主,房屋和土地也被沒收,昔日的富裕都已成過眼雲煙,這時候,出身於生意人之家的陳老翠老人顯示出了生意人的精明和能幹,為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老人主動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做起了小生意,她傍晚去集市上批發一些日雜用品,然後拿到其他地方賣掉……聽老人説,當時很辛苦,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經常休息不好,大清早就要挑著擔子去鄰鄉、鎮上賣東西,一走就是幾十里路,憑著老人靠賣雜貨換來的一點微薄收入,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老人丈夫年輕是的照片

    政策相對寬鬆的時候,在妻子的幫助下,他們的藥店又開張了,丈夫又操起了老本行,臉上又有了笑容,家裏的生活又慢慢地好了起來,沒過幾年他們又有了自己的房子,藥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後來,國家對私有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藥店就改為公私合營的性質。老人的丈夫依然管理著那家藥店。

    轉眼間,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那是一個政治混亂、黑白顛倒的悲劇時代,多少人因此枉送了無辜的生命,陳老翠一家也難逃厄運。老人説,丈夫由於地主出身被當作反革命下放到青海進行改造,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兩個孩子相依為命。然而禍不單行,一九七二年,老人唯一的兒子黃懷德在政治幫派鬥爭中被打死,當時被下放到青海的丈夫聽到兒子死亡的消息時,更是悲痛欲絕,面對生活的絕望與無奈,丈夫自縊而死……兒子和丈夫的接連死去,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這對陳老翠老人來説好比晴天一擊,老人悲慟地暈倒在地,整整昏迷了兩個月,醒來時,看著守望在自己身邊的女兒,一旁還有不懂事的小孫子,老人再次堅強地站了起來……

    從此,老人沒有了藥店,沒有了丈夫,沒有了兒子,家裏的生活更加艱辛。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作為一個七十歲的古稀老人,陳老翠再次賣起了雜貨,天還不亮就去集市批發肥皂、燒紙、等貨物,然後拿到外地賣,有時候她還背著重重的商品拿到桂林、柳州等地賣。聽老人説,當時很艱難,經常要扛100多斤重的貨物,但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老人毅然堅持了下來。説起這一段辛酸的歷史,老人忍不住留下了眼淚,只是這眼淚比以前還要苦,還要澀……

    天有弄人時,地無永盡頭

    我們聽了老人的故事,心情也無比沉重。考慮到老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我主動換了一個話題,就問了問一邊的小重孫女,説:“小女,奶奶平時給你講過什麼故事啊?”孫女稚嫩地傾斜著身子,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和我們説:“奶奶對我們可好了,給我講過她原先的一些故事,不過我都忘記了,不過我會做菜,奶奶教我的”我們又笑著問小孩:“你都會做什麼啊?”小孩充滿童真地説“我會做好多,什麼都會做”。“奶奶還教我做衣服”小重孫女炫耀地對我們説。聽小孩説到衣服,老人拿出她年輕是穿過的一件繡工精緻的深藍外套給我們看,這件外套是側開口的,鈕扣也是古時的那種黑色鈕扣,老人用兩手撐著衣服的兩端,回味地望著那件曾經記錄著老人生活點點滴滴的外套,對我們説“原先我們都穿這樣的衣服,這衣服穿著舒服。”邊説邊把那件衣服整齊地疊好放了起來……

    老人家的宗祠

    我和孫女的交談把老人從痛苦的回憶中引了回來。老人聽著我們和可愛的重孫女的交談欣慰地笑了,這一笑是幸福地笑,開心地笑。

    聽老人的家人説,老人心態豁達,每次受到打擊之後都能夠很快地回復過來,緣于老人有著一個平和的心態。聽鄰居們説,老人很耿直,並且有一副熱心腸,鄰居家誰家有事都是她幫忙看小孩。

    當我們問及老人的起居飲食時,孫媳婦對我們説,老人每天早上9點多起床,晚上10點休息,一日兩餐,喜吃青菜,不喝酒,老人原先作息很有規律,如今人老了,休息也多了起來。

    當我們問起老人為什麼會這麼長壽時,孫媳婦説,老人的長壽有遺傳的因素,老人的父親就活了九十多歲,她還告訴我們,老人不吃雜糧,只吃大米,這要我們感到很奇怪,與我們採訪的其他老人吃雜糧的習慣截然相反,看來老人們長壽的原因是形形色色的,沒有規律可循。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老人一直不閒著。聽孫媳婦介紹,原先的飯菜都是老人自己做,而且衣服也是自己洗,我們幫她洗她不要,非要堅持自己做,現在腿有些不方便了,但老人還堅持每天要重孫女扶著去外面走一圈,中午回來的時候還要搶著給家人煮飯。

    如今的老人已經開始安度幸福的晚年。現在她和孫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家人對老人日常生活悉心照料,當地政府對這些老人也給予了特殊的關懷和幫助,每逢過年過節都要來看望老人,而且這些長壽老人還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壽星資助”。老人説孫女外甥們也經常回來看望她,老人想吃什麼,孩子們就給老人買什麼,很孝順……老人的微笑告訴了我們,她一生的勞苦沒有白費。

    離開這座古城的時候,那座“雄州漫道卷風塵,曆盡滄桑五百嶺”的永寧古城,再映眼前。老人就像這座充滿歷史滄桑的古城那樣,經歷著世間的甘苦、離合、悲歡……

熱詞:

  • 廣西
  • 桂林
  • 永福
  • 百歲老人
  • 陳老翠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