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經濟形勢"冷熱不均"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受阻

 

CCTV.com  2009年06月03日 07: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著4月份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數據的公佈,國內對當前經濟形勢判斷的爭論更加激烈,爭論的焦點主要是當前中國經濟是“好轉”還是已經“復蘇”,本輪經濟是否已經見底?

  大家之所以意見分歧較大,主要是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異常複雜,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再加上最近一個時期H1N1流感疫情的暴發和蔓延,更使得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國內來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有的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如固定資産投資、貨幣信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但也有的指標運行還不穩定,有的甚至還在繼續惡化。比如,工業增加值、發電量等增長還不穩定,出口降幅再次加深,CPI和PPI雙雙呈明顯下降趨勢。有人用“冷熱不均”或“喜憂參半”來形容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

  就我個人來講,“冷熱不均”的説法我同意,比如投資、信貸增勢很猛,但出口卻依然很冷。但我不大同意“喜憂參半”的説法,我個人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仍然是“憂大於喜”。只能説是:相對於2008年三、四季度急轉直下的局面,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了積極的變化,經濟急速下滑的勢頭初步得以遏制。但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仍不穩固,二季度經濟增長有望出現反彈,但實現“反轉”的難度較大,真正企穩回升、進入持續上升通道尚需時日。

  本輪經濟有可能呈震蕩回升趨勢,在保持一定政策力度的前提下,全年經濟增長有望實現8%的預期目標。

  一、擴大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收效甚微,民間投資增長動力不足

  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刺激政策對當前經濟出現好轉跡象起到了極為顯著的作用,但是,當前擴大內需存在明顯政府孤軍奮戰、民間投資增長低迷。擴大政府投資如果不能對民間投資産生積極的帶動作用,投資以及整個經濟回升的可持續性將難以保證。

  影響當前民間投資增長的原因:(1)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和投資能力,一些跨國公司因資金緊張,為規避生産和經營風險,減少在我國的投資甚至撤資。一季度,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8億美元,同比減少56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同比下降了20.6%。(2)地方投資熱情較高,但投資能力不足。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出臺以來,各地跑項目、拉項目、立項目的熱情高漲,在中央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不久,各地便推出了總計共18萬億的投資計劃,積極性可見一斑。但是,由於地方財政收入滑坡,“以地生財”的路被堵死,配套資金緊張,嚴重制約了地方投資增長。國家審計署發佈的審計結果顯示,由於配套資金未到位,有些項目不能按計劃及時開工,有的已開工項目進展緩慢。截至2009年3月底,審計抽查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5個新增投資項目,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為94%,地方配套資金到位僅為48%。(3)公共服務領域進入門檻過高,民間資本投資空間收窄。在當前市場普遍供大於求的格局下,傳統投資領域回報率低,國內絕大多數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市場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社會自發性投資的意願下降,這是當前民間投資難以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基礎設施(如鐵路)、金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進入壁壘過高,民間資本投資的空間明顯收窄。(4)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投資産生了“擠出效應”,銀行配套資金主要帶動的是國有大型企業的中間需求,這對大多數非國有企業造成了一種“擠出效應”。同時財政投資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技術更新投資偏少,且銀行貸款投放也是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因而造成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突出表現在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仍然比較困難,即“長貸”擠出“短貸”。

  二、金融政策過度向政府投資傾斜,中小企業資金依然偏緊

  自貨幣政策由從緊調整為適度寬鬆以來,今年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長明顯加快,信貸投放更是“井噴式”增長。4月末,M1和M2同比分別增長17.48%和25.95%,M2增幅比上年末高8.13個百分點。1-4月累計新增貸款達5.17萬億元,同比多增3.37萬億元,已超過全年5萬億新增貸款規模,這將對經濟回升流入更大的活力。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如此“天量”的資金,主要投向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項目及基礎設施和大型國有企業,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資金依然偏緊。

  突出表現在:一是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短期貸款增加較少。二是票據融資多,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作用小。三是對大項目和大企業支持多,對小企業和小項目支持小。以上信貸投放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現象,既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不願向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貸款的原因,同時,也有市場需求不足、企業不願貸款的原因。據了解,現在有的企業即使拿到貸款也不是用於實體經濟,而是存入銀行。1-3月累計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25.7%,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8.3個百分點,這裡面除居民儲蓄存款增加較多以外,企業存款也明顯增加。另外,還有的企業是借了新賬還舊賬。

  現在大家最擔心的問題是接下來貨幣政策會不會收緊?我認為,前期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有點過度寬鬆,適度壓縮信貸規模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其實不在於貸款規模多少,關鍵在於新增貸款能不能用到刀刃上,即真正用於有市場、急需資金、能夠投入實體經濟的企業,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調整信貸投放結構。

  從目前情況來看,後三個季度信貸增速放慢估計在所難免,最近下達的第三批中央新增投資還會吸引大量銀行配套資金,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不容樂觀。實體經濟如果持續低迷,就有可能影響今年經濟增長出現反復,因此,應儘快扭轉目前貨幣政策面趨於寬鬆、而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資金偏緊的狀況,只有民間投資回升並較快增長,整個宏觀經濟轉暖才有望持續。

  三、産能過剩矛盾加劇,通貨緊縮壓力明顯增大

  突出表現在:

  一是工業産品銷售率持續下降,庫存明顯增加。去年下半年以來,工業産品銷售率增長由99.2%持續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97.1%。與此同時,在統計的95種主要工業産品中,到去年年末,有78種産品期末庫存比年初增加,有47種産品期末庫存比年初增長20%以上。其中,平板玻璃、線材、厚鋼板、十種有色金屬和氧化鋁等庫存分別比年初增長33.7%、27.9%、42%、41%和285%。

  二是企業效益大幅滑坡,尤其是一些産能過剩行業虧損十分嚴重。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191億元,同比下降37.3%。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3個行業利潤下降,4個行業出現虧損。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達59.2%。其中,化工、建材、電子通信設備、交通運輸和電力等重點行業利潤均出現大幅下降。鋼鐵行業由去年同期盈利255億元轉為凈虧損7.7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由同期盈利128億元轉為凈虧損19.3億元,化纖行業由同期盈利12億元轉為凈虧損1.3億元。

  三是産品價格大幅下跌,産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明顯加劇。在強有力的財政投資刺激背景下,國內一些主要行業産品(如有色金屬、化肥、鋼材等)價格不但沒有回升,反而繼續大幅下跌,流通環節的生産資料價格指數1、2月份同比分別下降13.5%和15.4%,3月份進一步擴大至下降19.3%。國內一些大的鋼廠連續幾次下調鋼材價格。最近,工信部緊急發佈了《關於遏制鋼鐵行業産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即鋼材限産令。工信部在《通報》中判斷,當前鋼鐵行業産能已嚴重過剩,“2009年産量只需保持47億噸就能保持供需平衡,産能與國內消費和出口的實際需求相比過剩約25%-30%”。

  這表明當前去庫存化仍未結束,産能過剩的壓力不但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減小、反而繼續有所增大。由於産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劇,使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更加突出,CPI和PPI持續下跌,且降幅不斷加深,通貨緊縮的壓力明顯增大。

  産能過剩矛盾加劇已成為制約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

  四、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受阻,擴大內需的乘數效應比預期的小

  當前我國啟動經濟的宏觀背景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現在1998年經濟實現軟著陸後國內需求開始醞釀著巨大的擴張力,尤其是居民“吃、穿、用”需求滿足以後,“住”和“行”在住房體制改革和擴大內需政策的共同刺激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高潮,進入新世紀後出現了汽車消費“井噴”式增長和住房消費迅速升溫的需求強勁擴張勢頭,由此2003年整個宏觀經濟進入上升期。

  然而,目前房地産和汽車市場經過近10年的高增長後開始進入調整期,且調整有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從住房看,一是新一輪擴大內需的政策著力點是穩定房地産市場而不是啟動住房需求,這和1998年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其目的是通過滿足普通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來啟動內需,其效果遠不如1998年通過加快住房體制改革來擴大內需效果顯著;三是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已達到80%左右,多數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條件而不是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在當前房價依然較高及房地産擠泡沫未擠乾之前,潛在的市場需求短期內難以得到釋放。汽車市場近期雖然有所回暖,但由於城鎮化滯後所導致的用車條件受限制、用車成本上升等因素,短期內市場需求難以出現跳躍式增長。

  擴大政府投資其目的是帶動民間投資,而民間投資增長必須要借助消費結構升級這一載體來實現。由於住房和汽車消費短期內難以回升,至今又沒有新的可替代的消費熱點出現,民間投資很難跟進,擴大內需的乘數效應可能比預期的要小。居民住房和汽車消費結構升級受阻,還將導致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尤其是建材以及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生産能力閒置,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因此,擴大內需的關鍵在於儘快消化存貨和解決過剩生産能力升級問題,這不僅僅是短期經濟增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産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啟動與過剩供給能力相對應的市場需求,只有真正啟動這部分需求,才能緩解經濟下行壓力,解決經濟運行所面臨的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雙重矛盾,使經濟重回上升通道。

  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把加快城市化發展、尤其是中等城市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通過加快中等城市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民間投資增長和激活居民消費,進而帶動産業結構升級和中西部地區小城鎮經濟發展以及農村人口的轉移,這是解決中國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