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宏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物價週期性震蕩上行 調控需要“以糧為綱”

 

CCTV.com  2008年02月13日 06:57  來源:中國證券報  
[內容速覽]  我國物價與世界各國一起上漲,並非偶然現象,目前我國許多大宗商品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5.農産品價格不斷通過“漣漪效應”傳導至下游産品,導致物價總水平持續走高。

  國家信息中心政策動向課題組??當前物價形勢分析及調控政策建議

  未來調控政策趨向:

  “以糧為綱” 長短兼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企業有著極為強烈的漲價衝動,而消費者對未來的通脹預期也在上升,物價存在由結構性上漲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危險。因此,短期內國家實行價格管制措施、加強價格行政執法確有必要,但價格管制措施的副作用是抑制市場內在的平衡機制,容易引發供給短缺和黑市交易。從長期看,政策更需要長短兼顧,從源頭性和體制性因素入手,加大對農業生産的扶持力度,同時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穩定消費者通脹預期。

  1、通過“促進限出”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

  在國際市場糧價無法大幅回落的情況下,短期內要想平抑國內糧價就只有從內部想辦法,應通過調整進出口政策,在保證國內正常需求的條件下,適當控制糧食出口總量、增加進口,擴大國內市場供給,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目前國際上除了小麥價格以外,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均低於國內,短期內中國可以加大進口以抑制通脹預期。可以採用的辦法包括加徵糧食的出口關稅,增加主要糧食品種進口配額並下調進口關稅,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以提高對進口産品的購買力等。鼓勵進口、減少出口不但可以增加國內商品的供應,還可以增加國內市場對外匯的需求。

  2、建立“豬糧”價格聯動機制。

  把支農惠農政策和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到國家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農民種糧補貼政策和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減少農民種糧風險,維護農民生産積極性。建立對豬糧價格的動態監測機制,由於豬糧比價5.5:1是養豬的盈虧平衡點,當糧價提高時應允許豬肉價格同步提高;當糧價下跌一定幅度時應適當降低豬肉價格,使“豬糧”比價動態維持在略高於5.5的水平,以此來保證養豬戶的正當養殖利潤、同時又不至於對整體物價造成過大衝擊,確保農産品産量和農民收益共同提高。

  3、充分發揮市場平抑價格的內在機制,減少價格管制。

  種種歷史事實及經濟學理論已經證明,政府的價格管制措施通常難以奏效,政府從來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價格,人為地抑制市場內在的平衡機制是不可能有效的。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津巴布韋,去年4月時的通貨膨脹率約為37倍,總統下命令,于6月底出臺強硬政策,禁止生活必需品漲價,一切物價統統減半,得到老百姓的熱烈擁護,紛紛走上街頭幫助政府檢查商店的價格。其結果是商店經營虧損,紛紛關門大吉,造成生産進一步蕭條,失業增加,到7月通貨膨脹翻了一番,竟然達到76倍,局面近乎失控。

  價格管制儘管可以短期內抑制通脹,但可能會引發供給短缺和黑市交易,而短缺是更為嚴重的通脹。由於目前農産品價格上漲是其價值的合理回歸,提高農民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是符合政策導向的,因此,只要農産品價格上漲不是太離譜,政府就不必過多干涉,而應該更多地依靠市場進行自動調節。如果政府採取強硬措施管制價格,則很可能抑制價格信號發揮誘導資源重新配置的作用,反而使某種商品供應緊張的狀況持續更長時間。相反,農産品價格上漲會使得土地收益提高,受比較效益引導,農民增加投入從而使農産品供應增加。

  4、增加財政對低收入群體和種糧農民的補貼。

  糧食、豬肉等農産品屬於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非常小,依靠壓制需求平抑價格基本不現實。從長遠而言,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力度,同時想方設法提高廣大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和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力。這樣的組合措施將不會擾亂市場自然具有的平抑價格的機制,而是政府在市場之外補充市場的某些不足。市場、政府各司其職,可以使整個社會較為平滑地渡過價格上漲週期,既不至於使部分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過大,又不會損害市場體制本身。此外,在種糧成本不斷上升,進城務工工資較快上漲的局面下,政府有必要提高糧食收購價,同時補貼農民種糧(包括農藥、農具、化肥的補貼),以鼓勵其種植糧食,提高糧食供給,這是解決中長期糧價上漲壓力的有效路徑。

  5、完善物資儲備制度,穩定消費者通脹預期。

  價格歸根到底是由市場各方的主觀預期所決定的,消費者如果主觀上相信供應將會趨緊、價格將會上漲,就會願意接受商家報出的高價,甚至可能出現恐慌性搶購。這個時候,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時向市場提供供需信息,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增加供應。民眾一旦相信供應將有保證,其恐慌性需求自然會消退,價格也就失去上漲的動力。決定價格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供需,而是人們對於供需狀況的主觀認知。對一個人口大國,建立完善的物資儲備及應急措施十分重要,這不僅為了防止社會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也可對短期市場供給變化予以調節。政府應建立重要商品供應和儲備的預警系統,並將信息及時對外公開發佈,消除消費者的恐慌情緒。

  6、加大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力度。

  通脹既然是貨幣問題,就得用貨幣及有關貨幣的政策解決問題。控制貸款、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擴大央票發行是必要的貨幣緊縮手段,但近兩年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顯著增強,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受到了限制和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應考慮加大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的使用頻率,加強利率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而11月份CPI同比上漲6.9%,負利率局面仍在持續。提高利率對於抑制經濟過熱、穩定物價、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利率對股市、樓市的長遠健康發展而言也是有利的,因為它將促使更多的企業減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繼而轉向債市、股市等其它融資渠道,從而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促進金融市場的發育;對房地産市場而言,加息不僅可能抑制對房地産的投資性需求,同時還會提醒購房者注意利率成本問題,向購房者提示風險,以保證房地産市場穩定運行。

  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輸入型通脹顯著的局面下,人民幣升值也是應對通脹的重要工具之一,本幣升值有利於降低商品進口價格,從而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人民幣升值本身也是貨幣緊縮手段,相對於同樣量的外匯涌入,人民幣升值使得國內的基礎貨幣投放可以相應減少,從而降低發生通脹的可能性。適當加快人民幣匯率升值步伐,對於穩定物價、擴大對外投資、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7年物價在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下持續上漲

  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因素是農産品價格高漲及其對其他物價的傳導。導致我國物價上漲的誘因很多,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長期因素;既有偶發性因素,又有週期性因素;既有國內因素,又有國際因素;既有成本推動因素,又有需求拉動因素;既有貨幣因素,又有商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國際價格傳導而産生的成本推動,以及城市化與工業化帶來的需求拉動。

  1.目前物價上漲尚處於“良性”區間,與全面通脹還有一定距離。

  2007年我國物價一改前兩年的平穩運行格局,呈現出持續攀升的態勢,月CPI漲幅從年初的2.2%一路躍升到年末的6.5%,創11年新高。全年累計CPI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的風險在逐步積聚,但與全面通脹還有一定距離。首先,在構成我國CPI的八類産品和服務中,食品所佔比重最大,佔比達到34%,而其他七類中最高也只有14%,除了居住類商品價格以外,非食品價格在過去五年中都是相當穩定的,一直維持在1%左右的水平,最近也沒有大的波動,PPI目前也處於較低水平。其次,從歷史比較看,目前我國物價上漲尚在合理幅度內,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9.8%,CPI平均漲幅為6 %,2007年GDP增長11.4%,高於歷史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而2007年CPI漲幅為4.8%,低於歷史平均水平。最後,從國際經驗看,我國目前物價與GDP增長水平之間的狀態有些類似美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和美國,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期,通貨膨脹較為溫和,而經濟則高速增長。

  2.物價上漲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國際市場的傳導。

  受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利率下降、部分農産品主産國減産、發展中國家對於大宗商品需求不斷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産業對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糧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促使各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美國和拉美的糧價上漲了10%,中國的糧價已經上漲了18%,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糧食價格上漲了25%以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統計,到去年底,全世界糧食儲備量降到了近20年的最低點。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均出現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

  我國物價與世界各國一起上漲,並非偶然現象,目前我國許多大宗商品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如2007年前10月累計,我國初級産品進口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4.7%,其中食品及活動物進口額增長14.9%,動植物油增長86.5%。我國近3年來糧食呈凈進口格局,2004-2006年,我國糧食凈進口分別為497億斤、445億斤和508億斤,3年累計凈進口1450億斤。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影響,國內相關産品價格也水漲船高,2007年前11月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為每噸84.5美元,同比上漲32.8%。最近,涂永紅等人通過選取美國、日本、歐元區等10個國家和地區自1995年第1季度至2006年第4季度10個指標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國際環境變化對國內物價波動的主要原因,其影響力約佔70%。可見,國際市場變化對國內物價的影響程度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3.食品價格上漲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構成我國CPI的八大類價格中,去年以來保持著“五漲三降”的發展格局。在上漲的五類價格中,食品價格對去年我國價格總漲幅的貢獻超過了80%,去年食品價格上漲12.3%,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4.0個百分點。其中,糧食上漲6.3%,肉禽及其製品上漲31.7%,蛋上漲21.8%。但食品價格上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國主要農産品價格在1996年達到峰值,此後開始至2003年以前,農産品價格一直在較低水平上運行。到2003年夏收前,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價格不足1996年峰值時的2/3。2003年9月份以後,農産品價格總體上結束了7年的下降趨勢,糧食等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

  我們以去年漲勢最猛的豬肉價格為例加以説明。在我國,由於養殖模式的不同以及超乎尋常的低廉勞動力,人們往往將豬糧比價5.5:1作為養豬盈虧的平衡點。當豬肉價格明顯高於這一比價時,生豬生産就快速增長,反之亦然。2004年以來養豬效益逐漸下降,豬糧比很長時間低於5.5的盈虧平衡點。2006年五六月份則降低到了4.4的最低點,生豬最低價格每公斤6.5元,豬肉價格每公斤為10元。2006年育肥一頭100公斤的良種豬,凈虧損在130元左右,全國養殖戶(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億元。由於養豬虧損,造成了農民大量宰殺母豬。再加上南方地區出現豬藍耳病疫情,造成了母豬流産和仔豬大量死亡。2006年年底全國母豬的存欄量減少了3.6%,2007年6月底又比上一年的6月底減少了7%,這就造成了市場生豬供給量的減少。2007年以來,儘管生豬價格上漲很快,但由於同期糧食價格尤其是玉米價格上漲也很快,豬糧比價也只不過剛剛超過平衡點。如果糧食價格總體保持上漲勢頭,豬肉價格上漲的態勢短期內將難以消除。

  4.我國小農經濟的經營模式加大了農産品價格的波動頻率和幅度。

  小農經濟模式在人均GDP較低、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健全、農村剩餘勞力較多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國將年出欄50頭以下稱為散戶養殖,這樣的散戶養殖在中國的生豬養殖中佔70%以上。許多散戶不僅勞力不計入養殖成本,甚至連飼料也不購買,這可以説正是豬肉能在歷史上一直保持低價的最主要原因。有關專家分析,假如中國養豬真的實現以規模養殖為主,各種勞動力投入及間接成本以市場定價,帶來的後果將是豬肉價格大幅上漲。

  但是,小農經濟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産業組織規模小,勢單力薄的農戶不能有效地蒐集和利用市場信息,不能預判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缺乏抵禦市場衝擊的能力,他們一般都是簡單地跟隨價格作出生産決定,高盈利時“一窩蜂上”,虧損時“一窩蜂拋”,這樣就形成了“價格上漲??供給急增??價格下跌??供給急減”的週期性循環,加大了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5.農産品價格不斷通過“漣漪效應”傳導至下游産品,導致物價總水平持續走高。

  通貨膨脹時期,不同商品、服務和資産的價格會按照某種特定的規律和次序陸續上漲,而且上漲幅度大不相同。一旦某類産品價格出現了快速上漲,其價格就會同時向下游産品和替代産品進行擴散,在産業鏈上距離越遠和替代性越差産品,其價格上漲的幅度會越小,這就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的價格傳導特點。這就如同向水中扔一塊石頭,漣漪從中心向四週擴散,而且那個波紋越往外就會越小。現在,糧食、豬肉等農産品價格已經成為了投入水中的那塊石頭。如果這些價格只是一次性上漲的話,“漣漪效應”會很快消失。但農産品價格總體上漲可能是一個中期趨勢,“漣漪效應”所帶來物價上漲的幅度及範圍都會越來越大,從而導致整個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

  6.貨幣發行量過多對物價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從本質上説還在於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經濟活動需要的貨幣量。我國鉅額貿易順差加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導致的大量熱錢流入,導致外匯儲備超常規增長。在收購外匯的同時,央行即向市場投放了相應的基礎貨幣,再通過貨幣乘數作用,造成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去年我國的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達到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廣義貨幣M2餘額40.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7%。此外,近幾年我國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創新,通過金融杠桿的作用,盤活鉅額存量資産,貼現企業和個人的未來收入,創造了數量巨大的“信用貨幣”,或者叫“虛擬化貨幣”,這也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通貨膨脹的根源所在。這些錢的所有者不是中央銀行,而是民間企業或居民,如果企業和居民願意變現,將證券換成錢去買物,就會有大量貨幣流入市場,物價就會上升。

  2008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壓力巨大

  2008年,在影響我國物價走勢的諸多因素中,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遠遠大於拉動物價下降的力量,尤其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壓力巨大。在糧價的推動下,國內農産品價值中樞總體將呈現不斷上移趨勢;資源性産品和公共事業性産品價格上調壓力日趨增強,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環保等要素成本將不斷提高。此外,居民消費需求較快增長對物價上漲的推動力繼續增強,流動性過剩問題也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1.國際市場糧價上漲將是一個中期趨勢,短期內難以緩解。

  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般呈週期性漲跌,從長期看過去幾十年大體保持穩定,然而,自2004年以來的本輪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可能是一個中期趨勢。考慮到農産品價格與能源價格上漲直接相關、世界各國大幅度增加生物燃料使用、美元繼續貶值等背景,世界農産品價格今後一個時期將會在高位運行。

  (1)油價上漲刺激了玉米、大豆等生物燃料作物價格的上升。由於世界範圍內石化能源日趨緊缺,生物質能源受到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糧食作物被用於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導致世界性糧食供給總體偏緊。近幾年來,美國開始大規模用玉米生産乙醇,導致玉米價格節節攀升。美國2006年和2007年的玉米乙醇産量分別達到50億加侖和53億加侖。按規劃,美國替代燃料的用量目標2012年為75億加侖,2017年為350億加侖。如此看來,美國汽車還將吃掉越來越多的玉米。

  (2)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價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擠壓了一些傳統作物的種植面積,所有主要糧食的庫存量均下降至歷史低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發佈的《10年農業展望報告》認為,生物燃料需求不斷擴大將導致全球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

  (3)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改善使得食品消費升級,對於肉類消費量不斷上升,帶來對於大豆、玉米等飼料的需求不斷增長

  (4)除了供需原因以外,美元貶值會推高以美元計價的農産品價格。

  2.在糧食及其他生産資料價格的推動下國內農産品價值中樞將不斷上移。

  2006年10月以來,在糧食連年豐收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持續快速上漲,既與當前國內糧食需求總量仍存在缺口有關,也與糧食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有關。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帶動下,全國已經有2億多農民實現“農轉非”,相應地其農産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為“商業型”,口糧需求持續增長。居民食品消費升級,“少吃米飯多吃肉”,人均小麥年消費量10年間下降了10公斤,人均豬肉年消費量則10 年間上升了10公斤,而生産1公斤的豬肉需要3-4公斤的糧食作為飼料,這導致對於大豆、玉米等飼料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用玉米等製造生物燃料亦興起,作為非食品加工用糧增長較快,2004-2006年我國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萬噸提高到3589萬噸,年均增長29.5%,遠高於玉米産量7.9%的平均增長速度。

  而從糧食供應情況看,受到耕地、水和自然天氣的影響,我國農産品增産空間有限,農業生産成本不斷上升。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造成地價不斷上升,耕地被不斷侵佔,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要靠有限的土地維繫糧食産量持久增加已十分困難。糧食的各項投入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農業生産資料包括農具、農藥、化肥等價格上漲迅速,種糧的機會成本(即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資)增長迅速,導致農民種糧的相對回報率越來越低,種糧積極性也越來越低。這一輪糧食價格高漲的背後,實質上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消費升級、國際價格傳導等深層次因素。2008年這些因素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在整體需求沒有降溫、供給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價格壓力不大可能輕而易舉地得到緩解。

  長期來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上漲,反映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的普遍規律。各國經濟發展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都呈現逐步提高態勢。國內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和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不斷上漲,推動農産品生産成本上升,其價值中樞總體將呈現不斷上移趨勢。

  3.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將不斷提高。

  長期以來,我國對資源性産品和公共事業性産品實行政府定價,價格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扭曲現象,給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産業結構調整帶來諸多問題。考慮到我國資源類産品價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不能出臺政府調價措施的後續影響,今年下半年隨著總體物價水平的走穩,需要出臺的政府調價項目會比較多,2008年水價上漲已成必然,電力行業正在籲請提高電價,資源性産品和公共事業性産品價格上調壓力預期增強。資源能源價格將成為未來推動整體價格上行的重要因素。

  而從國際市場看,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性産品近幾年價格都大幅上漲,短時期內價格不可能有較大幅度回落。國際原油價格近期一度超過每桶100美元,黃金價格也刷新了28年來最高紀錄。由於我國資源性産品的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響,國內包括鋼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屬等主要生産資料價格幾乎全線上漲,11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1.7%,漲幅比年初高出6.8個百分點,原油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廠價格分別上漲3.9%、8.8%和8.0%。

  近幾年,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央圍繞著解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大初次分配中勞動者收入的比重是一個重要舉措,生活消費成本上升、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等因素都將加大企業用工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2007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確保節能降耗目標的實現,這必將促使企業加大環保投入。近期,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商務部正針對2008年上半年600種消費品的市場供求狀況及價格走勢的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匯總和分析研究,從初步結果來看,人工、土地、財務、環境保護和原材料成本對2008年上半年的價格水平仍將構成一種上行的壓力。

  4.居民消費需求較快增長對物價的推動力繼續增強。

  2007年我國新增就業人數增加較多,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比上年加快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比上年加快2.1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4萬人,比上年多增加20萬人。2008年機關事業單位將繼續提高工資,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促使僱主和職工收入增長加快,以及“奧運景氣”的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財富效應的積累和擴大引發的居民對房地産、食品以及生活消費品需求的增長,2008年消費需求拉動物價上漲的動力將明顯大於2007年。

  5.生産資料價格再次走高可能推動CPI的新一輪上漲。

  農産品與資源品價格的持續上漲進一步帶動生産資料價格的趨升,並使得今年漲勢比較緩和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近期又有漲幅增強趨勢,由此加大了2008年物價上漲壓力。我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PPI水平在2004年經濟高漲時達到了8.4%的高點後開始走低,一直徘徊在2.5%-3%左右的水平。2007年10月以來,PPI開始加速上漲,11月份達到4.6%的近期高點。其中生産資料出廠價格漲幅結束了2007年以來連續下跌的走勢,同比上漲4.8%;生活資料價格維繫04年以來連續上升的趨勢,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7%。由於PPI向CPI的傳導壓力增強,可能推動CPI進入新一輪上漲區間。

  6.由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風險難以根除。

  目前我國的流動性過剩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從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在新的國際分工和産業結構轉移格局下,大量製造企業涌入我國境內,加工貿易順差激增。同時由於中國存在要素價格扭曲等因素,出口産品的價格競爭力長期存在,導致中國一般貿易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導致外匯佔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迅速擴張。從內部因素來説,主要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發展模式,致使內需不足,大量産品只有出口海外,商業銀行通過結售匯業務獲得大量的人民幣頭寸,加上儲蓄存款的強勁增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明顯過剩。2006年以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注資、股改、上市取得階段性成果,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得到顯著提高,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和動力明顯增強。從發展趨勢看,這些因素在未來較長時期內都不會有大的變化,流動性過剩也難以根本性緩解。流動性過剩導致信貸投放高居不下,固定資産投資在信貸支持下有了更強勁的增長,流動性過剩也會推高CPI及資産價格,積聚通貨膨脹風險。

  課題負責人:范劍平

  執筆:高輝清 朱敏 胡少維

  當前,物價的快速上漲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為此,國家啟動了臨時價格干預措施,規定近期資源性産品和公共事業性産品價格不得調整,對達到一定規模的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生産企業實行提價申報。1月24日,去年全年物價數據新鮮出爐,12月份同比上漲6.5%,全年上升4.8%,創近十一年來新高。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目前的物價形勢?政策趨向又該如何抉擇?許多人根據農業生産的週期性規律,認為物價上漲壓力將逐步得以緩解。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物價週期性震蕩上行,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將成為一種常態。行政性的價格管制措施在短期內確有必要,但從長期來説,調控政策更需要“以糧為綱”、長短兼顧,同時注重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功效。

  相關鏈結: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